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流行性腦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行性腦炎
Remove ads

流行性腦炎(英文:Encephalitis lethargica),又稱甲型腦炎嗜睡症(Sleeping/sleepy sickness),是一種非典型性的腦炎。此病最先由奧地利神經學康斯坦丁·馮·艾克諾默於1917年報告。[1][2] 此疾病不是由采采蠅(Tsetse fly)傳播的非洲昏睡症,也不是流行性腦膜炎(簡稱「流腦」)。

快速預覽 流行性腦炎 Encephalitis lethargica, 類型 ...

此病影響大腦,令一些病人不能說話,甚至不能移動。[3] 在1915年到1926年間,該疾病曾經發生全球性的大流行,據估計有超過100萬人感染、50萬人死亡,而之後只有零星個案而沒有再大規模爆發[4][5][6][7]

Remove ads

癥狀

流行性腦炎的癥狀為發高燒喉嚨痛頭痛重影(Double vision)、動作及思想遲緩、日夜巔倒(sleep inversion), 緊張症(catatonia)和疲勞[3]。一些急症病人可能進入類似昏迷的狀態。病人的眼也可能出現不正常的運動、[8]巴金森症候群(parkinsonism)、上半身無力、肌肉痛、手震、頸部僵硬和行動變異(如思覺失調)。

患者可能會在短至一年後患上腦炎後型巴金森症。

病因

流行性腦炎的病因未明。[9]

2004年的一個研究認為是由於免疫反應

流行性腦炎大流行

Thumb
奧地利醫生康斯坦丁·馮·艾克諾默關於流行性腦炎研究的論文封面。

1915-1926年間,流行性腦炎曾出現全球大流行,據估計有超100萬人受感染(具體感染人數不明),部分地方疫情持續至1930年代。[4] 有研究估計全球約有50萬人因此死亡,而部分倖存者有殘留後遺症。[5]

1916年底,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的醫生康斯坦丁·馮·艾克諾默發現有相關病例,並於1917年將其命名為「流行性腦炎(Encephalitis lethargica)」。[2][4] 與此同時,法國醫生讓-勒內·克魯切特英語Jean-René Cruchet也發現並報告了相關病例。此後,歐洲、世界各地開始陸續有疫情的報告。[4]

1927年,流行性腦炎疫情基本消失。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