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濟南商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濟南商埠是指濟南市區內的一片區域,東至緯一路,西至緯十二路,北至經一路,南至經七路,行政上屬於市中區與槐蔭區管理。該區域在1905年11月15日正式開埠[1],為通商經營區域,當時匯集了眾多中國與外國商號,後逐漸衰落,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方向改變,又有復興趨勢。
開埠
1904年,膠濟鐵路開通。然而膠濟鐵路畢竟是德國人所修建,為防德國勢力進一步滲透,在此之前,山東巡撫周馥與直隸總督袁世凱於5月1日聯名上書請求自開商埠[2],濟南位列其一(周村、濰縣亦自開商埠),因其「……本為黃河、小清河碼頭,現在又為兩路樞紐,地勢扼要,商貨轉輸,較為便利」[1],開商埠乃為中外兩利之事。1905年11月15日,濟南商埠竣工,正式開設為「華洋公共通商之埠」,開埠典禮在濟南老城的西關外隆重舉行。
商埠區東界為十王殿(今緯一路原津浦路賓館),西界為南大槐樹(今緯十二路),南界為沿長清大道(今經七路),北界為膠濟鐵路。道路呈網格狀,經緯交錯,但方向與經緯線相反,蓋因商埠區東西長於南北,而濟南紡織業發達,取布料長線為經、短線為緯之意為道路命名[3]。商埠內原有的村莊如三里莊、五里溝、魏家莊等皆保留[4],並辟出8公頃地塊建立了商埠公園。
濟南開埠與其他城市開埠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人對開埠的自主權。濟南商埠的一切事權「皆歸中國自理,外人不得干預」,如電報、電話等均是中國主權,而且不准在商埠中劃分租界,並取消了土地永租權,國家對土地仍保有所有權[5]。
Remove ads
開埠初期
由於之前濟南是一個相對閉塞的內陸城鎮,並非山東的經濟中心,人口僅14萬,經濟實力不僅落後於已經對外開放的煙臺、青島,連傳統商業重鎮周村、濰縣也比不上[4]。開埠後,濟南憑藉省會地位、鐵路和河運優勢,吸引了大批中外商家發展工商業,經濟飛速發展,各類新鮮事物也層出不窮。例如,1905年開設的濟南電燈公司,是當地近代史上第一家中國人創辦的民族資本企業;同年創立的廣智院,是濟南第一個近代博物館;德國人石泰岩(德文:Stein)創立的西餐廳,是濟南第一家西餐廳;同為德國人創立的小廣寒電影院,是濟南第一家電影院,等等[1][3]。至1912年,濟南人口已達到25萬,較剛開埠時增長一半以上;到1927年,濟南市區內商戶更達到6700多家。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亦在濟南設立領事館,足見當時濟南政經地位之重要。
商業發展亦帶動了工業發展。濟南當時為全省工業中心,又以麵粉和紡織最為發達。其中麵粉日產4萬餘包,約九成外銷[3]。此外,經濟的發展帶動人民思想轉變,「民智大開」,新式教育體系建立,民眾熱衷於近現代生活方式及適應新思想、新理念[6],亦是濟南出現馬克思主義小組,參與中共「一大」之遠因[4]。
Remove ads
衰落
日軍占領濟南後,乃將發展重心放到經七路以南及膠濟鐵路以北。由於長年戰亂,濟南的工商業迅速衰落[3],商埠區亦無法倖免。1949年後,市區發展方向逐漸外移[7],商埠區因歷史及政治原因受到冷落。許多老建築如廣智里、經二路老建築等或改為民用,或疏於修葺,私自改造、破壞嚴重,膠濟鐵路濟南站、英國駐濟南領事館等洋式建築甚至被拆除。此外,因為商埠區實際橫跨三個行政區(市中區、槐蔭區,少部分在天橋區),缺乏統一管理,給古建築保護、都市計畫等帶來很大障礙[8]。
復興
近年來濟南市重新將商埠列為重點保護及開發對象,制定了詳細的規劃,意圖打造商埠風貌區[9][10],並開辦了商埠文博館,留存商埠記憶[11]。


知名建築及地點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