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济南革命烈士陵园
Remove ads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也稱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又稱濟南戰役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南部英雄山(原名四里山)南麓、五里山西麓,建於1949年11月至1968年,為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其建設目的為紀念濟南戰役中犧牲的華東野戰軍一方軍官及士兵,並對濟南市民免費公開開放,以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目的,與濟南市市區內解放閣景觀遙相呼應。

快速預覽 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 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Thumb
革命烈士紀念塔

1948年9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占領濟南。1948年10月15日,中共濟南市特別市委濟南市特別政府等聯合組成「濟南各界建築烈士公墓籌備委員會」,決定在濟南南郊的四里山[a]、六里山之間[2]修建革命烈士公墓和革命烈士紀念塔[3],紀念為解放濟南而犧牲的烈士[4]。四里山在明清時期因山上遍布黃櫨,秋天葉紅如炬,將山梁渲染得如同滿山煙霞,因而得名「赤霞山」。後因赤霞山距離濟南城西門「濼源門」約四里路,被鄉人取名為四里山[2]。1948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華東局作出《關於紀念革命烈士的決定》,成立「山東省紀念革命烈士建築委員會」,領導籌建革命烈士陵園[5]。1949年4月12日,由張雲逸許世友郭子化等21人組織成立「山東省紀念革命烈士建築委員會」[2]。1949年5月[b]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請中共中央領導人為烈士紀念塔題詞,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為其題詞「革命烈士紀念塔」[6]

1949年11月,濟南革命烈士陵園開始在四里山南麓和五里山西麓修建[4]。1949年11月28日,濟南革命烈士紀念塔在四里山頂奠基[7],後因財政困難以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公私合營等而暫停修建[2]。其間,開始修建烈士公墓[2]。1950年上半年,將在濟南戰役中犧牲的部分烈士的遺骸從市區60餘處散葬點遷葬至四里山,山東省、濟南市還決定將在各個時期犧牲的中共山東地區領導人的墓也遷到新建的陵園[6]。1950年3月至6月間,首批1199名革命烈士遷入烈士公墓,均堆起土墳並立有木牌。此後,又先後有多批散葬烈士和原葬在外地的著名烈士遷入烈士公墓[8]。1952年10月27日,毛澤東到濟南四里山黃祖炎墓祭奠,隨行的許世友向他介紹了墓園的情況,毛澤東感慨「青山處處埋忠骨,有這麼多的英烈長眠在這裡,四里山就成了英雄山」,由此四里山革命烈士公墓改名為「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6][1]。1968年,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竣工,占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9]。1968年10月,英雄山「革命烈士紀念塔」竣工,四里山正式更名為英雄山,同時更名的還有英雄山路、英雄山人民公社、英雄山大隊和英雄山小學等[2]

1972年4月,陵園烈士事跡陳列室開始修建[10]:541。1973年,濟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公墓更名為「濟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2]。1975年1月,陵園烈士事跡陳列室竣工[10]:541。1977年12月23日,「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12]。1989年8月31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4][5]。1998年,經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批准,開始在英雄山下建設濟南戰役紀念館[4]。2001年3月9日,陵園增掛「濟南戰役紀念館」牌子[13]。2003年,紀念館全部竣工[4],正式對外開放[14]

2020年10月20日,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在大會上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15]。2021年,陵園投資1000餘萬元對烈士墓區進行提升改造,烈士墓加蓋石板,蓋板上預留碑槽,原有立碑改為臥碑。2021年4月,墓區改造工程順利完成,累計完成1614座獨葬烈士墓蓋棺,建造高標準烈士墓441座[8]。1614名烈士中包括在濟南戰役中犧牲的有名烈士786人和無名烈士716人[16]。2021年6月10日,西徐馬烈士陵園47名烈士集中遷至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安葬,其中有名烈士4位、無名烈士43位,多為原華東野戰軍九縱第二十五師、二十六師、二十七師在濟南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7][18][19]。2024年7月15日,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布《關於劃定濟南革命烈士陵園保護範圍的公告》,確認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的保護範圍為:革命烈士紀念塔、濟南戰役紀念館、烈士墓區、烈士骨灰堂、英雄亭、勝利廣場、雙擁廣場、英雄廣場、平房建築區以及赤霞廣場、留春園等場所,保護範圍面積約35.2萬平方米[20]

Remove ads

建築布局

Thumb
自革命烈士紀念塔向南眺望園區,近處的建築為濟南戰役紀念館

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塔、濟南戰役紀念館、烈士墓區、毛澤東悼念烈士英雄亭、革命烈士群雕、開國元勛題詞碑、英雄廣場、勝利廣場等烈士紀念設施[13][2]

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陵園北部海拔106米[2]的英雄山山巔,紀念塔通高34.64米,是使用乳白色花崗岩砌成的四稜錐體[9]。塔基為雙層花崗石,南北兩面鐫刻花圈圖案浮雕[1]。塔座則鐫刻有紅旗花環冬梅秋菊荷花萬年青等浮雕圖案[9]。基台上為周圍環接銅質欄杆的亭式塔墩,五個角各立有兩條花崗石柱,石柱頂端分別鑲有表現戰爭年代工、農、青、婦、兵戰鬥、生產、放哨等內容的10個浮雕[1]。塔身南北兩面為由毛澤東1949年6月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餾金大字,塔頂部嵌有以花崗岩刻成的直徑兩米的紅色五角星[9]。由山下到塔基有三條石級登道,南側一條道直寬綽,北側兩條在林蔭之間,蜿蜒曲折[9]

Thumb
濟南戰役紀念館

濟南戰役紀念館坐落在陵園中東部,北臨英雄山、背靠馬鞍山[1]。該館坐東朝西,與進陵園的綠蔭大道相連,進入陵園大門後抬頭便可以看到。館前有70米寬的28級花崗岩台階,館名由原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紀念館門前有花園音樂廣場和浮雕紀念壁,音樂廣場面積4000平方米。紀念館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採用花崗岩板材鑲裝,包括陳列廳和全景畫館兩部分。陳列廳內有人民解放戰爭形勢、濟南戰役決策、戰役經過、人民支前隱蔽戰線鬥爭和英雄事跡六個版塊,展有包括濟南戰役中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所用的馬燈,參戰部隊的烈士登記表原件等320件革命文物和300多幅歷史照片,並設有雕塑、沙盤、烈士碑林、烈士英名錄書法長卷等輔助展品。全景畫館是圓形穹頂建築,內徑42米,周長128米,高18米,地麵塑型區1260平方米[21]。館內的《濟南戰役城區攻堅戰》全景畫,與戰車、武器等近百件模擬塑型作品結合,以寫實手法記錄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濟南老城自然景觀和城區建築群環境中,進兵、強攻、登城、突破、進擊、巷戰等戰爭情節[4][1][21]

陵園南部的六里山西北為烈士墓區,安葬著為王盡美劉謙初等一千多名革命烈士。王盡美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第一個共產黨員,他的墓在烈士墓群的最上一排,1959年7月從其家鄉莒縣北杏村遷葬到陵園。劉謙初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31年4月5日同鄧恩銘等被殺害於濟南,1960年6月由平度劉家莊遷到陵園重新安葬,墓地與王盡美墓並列[9][6]

Remove ads

紀念館參觀

濟南戰役紀念館每周一閉館,周二至周日開館,節假日官方將另行通知。開放日的開放時間為3月1日—8月31日的9:00-16:30和9月1日—次年2月28日的9:00-16:00[22]。參觀濟南戰役紀念館免收門票,但特殊展覽除外。全景畫館每日在上午10:30和下午15:30共播放兩場,參觀人數少於50人時可能取消播放,播放時間約10分鐘。參觀者可以掃描紀念館內「語音導覽二維碼」自助收聽語音講解,館內人工講解免費,但需要提前通過紀念館網站或該館的微信公眾號預約[23]

備註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