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因斯貝格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因斯貝格(德語:Heinsberg,發音:[ˈhaɪnsbɛʁk] ⓘ)是德國北萊因-威斯特法連邦科隆行政區海因斯貝格郡,也是海因斯貝格郡的郡治,面積92.21平方公里,2023年12月31日人口為43,620人。
Remove ads
地理


海因斯貝格位於門興格拉德巴赫西南約32公里、阿亨以北約35公里處,坐落在魯爾河谷的西南邊緣,該河谷呈漏斗狀向荷蘭延伸。魯爾河構成了該市與鄰近城市許克爾霍芬和瓦森貝格的東北邊界,綿延數公里,然後在卡爾肯附近跨越國界流入荷蘭。在肯彭附近匯入魯爾河的武爾姆河也流經該市。該市最高點海拔85公尺,位於施特拉滕以南,與蓋倫基興接壤;最低點海拔28公尺,位於卡爾肯以北,與荷蘭接壤。
如今海因斯貝格地區的地貌主要形成於更新世與全新世時期。其土層主要由默茲河和萊茵河的碎石構成,上層土層則以萊茵河的卵石為主。之後風吹黃土沉積,形成了一層輕微起伏的覆蓋層。在武爾姆河以西,黃土大多已化為碎石壤土。小河的侵蝕作用形成了如今的地形。在西部靠近德荷邊境處有一道地質斷層,自該斷層起至魯爾河,土塊向東北方向呈階梯狀下沉。武爾姆河的流向與土塊的傾角一致。城市東北部位於魯爾河谷地帶,那裡由壤土、粉砂與下覆的礫石層組成;西南部則屬於蓋倫基興黏土板塊。
市區魯爾河流經的魯爾地塹(Rurgraben)形成於第三紀,是德國地質與構造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魯爾邊緣斷層(Rurrand-Verwerfung)是魯爾地塊(Rurscholle,位於西側)與芬洛地塊(Venloer Scholle,位於東側)兩大地塊的分界線,也是下萊茵盆地的主要斷層之一。這些地塊的運動導致此地時有地震發生。最近最強烈的一次地震發生在1992年4月13日,震中位於荷蘭魯爾達倫市的海爾肯博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芮氏5.9級,是自1756年迪倫地震以來中歐地區最強烈的地震。
Remove ads
除魯爾河與武爾姆河外,還有一條小溪流經海因斯貝格——利克河(Liecker Bach,又名Stadtbach)。其源頭位於海因斯貝格以西的上利克(Oberlieck)附近,沿途又有來自修道院莊園(Klosterhof)附近泉水提供水源。該河流在下游被稱為小武爾姆河,在肯彭和卡爾肯之間分成兩條支流。右支流向北偏東北方向流動,在卡爾肯以東不到一公里處匯入魯爾河。左支流米倫河(Mühlenbach)則沿卡爾肯東緣向北偏西北方向流淌,與魯爾河平行,在卡爾肯北部的沃爾夫哈格磨坊(Wolfhagermühle)與沙夫河(Schaafbach)匯流,之後在荷蘭弗洛德羅普以南從左岸匯入魯爾河。
馮格拉克河(Vongelaaker Bach)發源於海因斯貝格和沙夫豪森之間的一片沼澤地,在泰伯拉特附近匯入小武爾姆河。由於地下水位下降,如今幾近乾涸。
以下市鎮與海因斯貝格接壤(按順時針順序排列):瓦森貝格、許克爾霍芬、蓋倫基興、岡格爾特、瓦爾德福伊希特(以上均為海因斯貝格郡的市鎮)和魯爾達倫(荷蘭林堡省)。
海因斯貝格劃分為以下市轄區:
- 阿普霍芬/拉費爾德
- 德雷門
- 海因斯貝格
- 卡爾肯
- 肯彭
- 基希霍芬
- 利克
- 奧伯布魯赫
- 波爾瑟倫/霍斯特
- 蘭德拉特
- 沙夫豪森
- 溫特布魯赫
- 瓦爾登拉特
歷史
歷來所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在霍赫街(Hochstraße)下方約100公分處發現了一條羅馬道路。根據出土的硬幣判斷,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98年—117年。

在教務長教堂(Propsteikirche)內的發掘工作中,發現了前法蘭克時期的墓葬,海因斯貝格可能最早在彼時就已有人定居。聚居地中心最初可能位於如今的城堡山(Burgberg)和教堂山(Kirchberg)地區。該遺蹟是萊茵蘭地區現存最大的城寨城堡之一。一個位於魯爾河谷邊緣的山嘴被人工溝渠一分為二,由此形成了城堡山和教堂山。海因斯貝格領主們在城堡山上建造了他們的駐地——一座邊緣城堡。一條人工修建的護城河將城堡外庭與主堡隔開。在教堂山上,人們建起了聖岡戈爾夫教堂。
戈斯溫一世(Goswin I.),最早已知的海因斯貝格領主,於1085年在文獻中首次被提及。除了海因斯貝格領地之外,他還擁有馬斯垂克以東的法爾肯堡領地。他的夫人瓦爾貝克的奧達(Oda von Walbeck)在海因斯貝格建立了岡戈爾富斯修道院(Gangolfus-Stift)。其子戈斯溫二世(Goswin II.)在海因斯貝格建立了普雷蒙特利會修道院(Prämonstratenserkloster)。他常年擁有岡格爾特和里希特里希的帝國封地,但這些封地後來被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沒收。戈斯溫拒絕交出這些封地,於是林堡公爵亨利二世於1144年奉國王之命摧毀了海因斯貝格。
在1255年海因斯貝格領主施蓬海姆的海因里希和他的妻子海因斯貝格的阿格內絲(Agnes von Heinsberg)撰寫的一份文件中,海因斯貝格首次作為城市被提及。通過與下萊茵地區各大領主結盟,海因斯貝格領主維護了其獨立性,之後於1288年(沃林根戰役)與科隆選侯國結盟,然後與布拉班特結盟,1371年(巴斯韋勒戰役)開始與于利希結盟,15世紀初開始與布拉班特/勃艮第結盟。1448年,海因斯貝格領主約翰四世(Johann IV.)去世,領主家族絕嗣。約翰四世的女兒約翰娜(Johanna)於1456年嫁給了拿騷-薩爾布魯根伯爵約翰二世(Johann II.),他們的女兒伊莉莎白(Elisabeth)於1472年嫁給了于利希-貝格公爵威廉三世(四世),後者由此成為了海因斯貝格領主。1484年,該地區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Amt)併入于利希-貝格公國。海因斯貝格城堡隨後成為公國行政機構的所在地。1543年,帝國軍隊在第三次海爾德繼承戰爭中攻占了海因斯貝格,並將城市部分摧毀。
1683年,海因斯貝格市內發生大火,連同市集廣場上的市政廳在內的整個下城區全部被焚毀。海因斯貝格城堡可能在17世紀末被法國軍隊摧毀,不過沒有文字記錄佐證。
1794年,由儒爾當將軍率領的法蘭西革命軍推進至魯爾河畔,而奧地利軍隊則在海因斯貝格駐守。1794年10月2日,貝爾納多特准將將奧軍驅逐出城,並率軍從奧伯布魯赫和德雷門之間繼續向魯爾河進發,並在尚茨(Schanz)附近修建了一座橋梁。海因斯貝格同萊茵河左岸其它地方一樣併入法國,隸屬於魯爾省阿亨區海因斯貝格縣。

維也納會議後,海因斯貝格於1816年併入普魯士,成為了海因斯貝格郡的郡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軍隊於1918年—1919年駐紮在海因斯貝格,隨後比利時軍隊也在此駐紮至1926年(盟軍占領萊茵蘭)。1932年,海因斯貝格郡解散,轄下市鎮併入蓋倫基興-海因斯貝格塞爾夫坎特郡與埃克倫茨郡,海因斯貝格失去郡城地位。
1944年11月16日下午,英國皇家空軍空襲了海因斯貝格,14分鐘內共計投下了2223枚炸彈,總重量達1019.2公噸,造成52人遇難。
1969年7月1日,市鎮阿普霍芬、沙夫豪森 和溫特布魯赫併入海因斯貝格。1972年1月1日,蓋倫基興-海因斯貝格塞爾夫坎特郡和埃克倫茨郡合併為新的海因斯貝格郡,海因斯貝格再度成為郡城。同時,市鎮卡爾肯、肯彭、基希霍芬、奧伯布魯赫-德雷門、蘭德拉特和瓦爾登拉特併入海因斯貝格。
Remove ads
宗教

挖掘結果表明,當地曾存在過一座前羅馬式或早期羅馬式教堂。12世紀,一座巴西利卡取代了它。這座教堂的地下墓室至今仍在。今天的晚期哥德式教堂建於15世紀初至中期。法蘭西革命軍入侵之前,海因斯貝格屬於列日教區。根據拿破崙一世與教宗達成的協定,海因斯貝格併入新成立的阿亨教區。在普魯士時代,1821年,阿亨教區被廢除,海因斯貝格隨之併入科隆總教區,直至1930年阿亨教區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教堂遭受嚴重破壞,後於1951年—1955年重建。
海因斯貝格市區內曾經有過八座修道院,其中三座今天還在市內。
早在1528年就有新教歸正宗牧師來到該城,其中有些是再洗禮派或與之親近者。1553年,一個歸正宗教會在該城成立,他們深受鄰近的荷蘭加爾文主義的影響。16世紀末,該會通過捐贈獲得了城外的一塊土地,並建立了一直使用到今天的墓地。據估計,17世紀初,市內半數的家庭信新教歸正宗,富人和名門中的皈依者則更多。于利希公爵們對這一新信仰的包容,或者說是他們自身的傾向,促進了其發展。但在1613年公國繼承人法爾茲-諾伊堡的沃爾夫岡·威廉皈依天主教後,歸正會陷入困境。公共的神事被禁止,教堂和學校被關閉沒收。直到1672年宗教調解之後,他們的處境才有所好轉。然而,教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恢復到以前的規模;至1817年,市內只剩下12個家庭信奉改革宗。1665年,教徒們在市內購置了一座建築,建立布道所。這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直到1951年才由牧師阿圖爾·富克斯(Artur Fuchs)在另一個地方重建。1963年,教會在奧伯布魯赫建造了救世主教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流離失所者和難民的湧入,教會規模不斷擴大,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由於蘇聯遣返德裔來自定居,教會規模不斷擴大。今天新教教會共有5000多名信徒,主要信信義宗。
Remove ads
1642年時,市內共有四個猶太家庭。1771年,一座猶太會堂首次被提及。1800年,政府關閉了第一座猶太墓地,原因是它已被三度使用。根據1808年法國人的調查,市內有213名猶太。1811年,第二座猶太會堂建成。根據1847年的一項法律,埃克倫茨、岡格爾特、蓋倫基興和海因斯貝格的猶太社區合併,成立了一個猶太會堂協會,總部設在蓋倫基興。彼時德雷門和蘭德拉特也有猶太人禮拜堂。1927年,海因斯貝格有65名猶太人,德雷門有6名,溫特布魯赫有1名,瓦爾登拉特有33名。1933年5月1日,市內有47名猶太教徒。「水晶之夜」大屠殺期間,猶太會堂遭到破壞和洗劫。1942年,還沒有逃跑的猶太人都被運走。1944年11月16日,猶太會堂在一次猛烈的空襲中被摧毀,整個猶太社區被第三帝國徹底消滅。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個新使徒教會在海因斯貝格成立。
2001年6月,瓦森貝格再臨宗教會的一個子教會在海因斯貝格成立。
政治
自2020年9月13日地方選舉以來,市議會44個席位在各政治團體中的分配情況如下(括號內為相較2014年地方選舉的變化):
文化與景點
- 貝加斯故居博物館
- 蘭德拉特的私人經營的地方歷史博物館


聖岡戈爾夫教堂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教堂山(Kirchberg),是一座受保護建築。
教堂山地區存有部分中世紀城市防禦工事,包括兩座防禦塔和部分城牆。
霍赫街(Hochstraße)的建築群,包括教務長官邸(Propstei)、15世紀的倫納茨樓(Lennartzschen Haus)和16世紀的拱門樓(Torbogenhaus)。
修道院小堂位於城鎮西側,俗稱「蛇之小堂」(Schlangenkapellchen),緊鄰修道院庭院。
聖心教堂,建於1904年。
1876年,歐根·費爾波滕(Eugen Verpoorten)在海因斯貝格發明了蛋黃酒。發明者在霍赫街的房子是前普雷蒙特利會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該修道院在1944年11月16日的轟炸中被摧毀。
經濟和基礎設施
- 林登—海因斯貝格鐵路
- 海因斯貝格站

海因斯貝格有多條前往各市區和鄰近城鎮的公共汽車線路。
海因斯貝格在德雷門附近與A46高速公路相連。221號聯邦公路貫穿該市。

- 賴芬霍伊澤集團
- 哈策特工具
- 海因斯貝格人民銀行
- 塞拉水族
- 《海因斯貝格報》(Heinsberger Zeitung)和《海因斯貝格新聞報》(Heinsberger Nachrichten)
- 「西方之聲」電台(Welle West),已於2007年5月15日關閉

- 郡政府
- 郡警察局
- 地方法院
- 衛生局
- 海關
- 海因斯貝格少年犯懲教所
- 市圖書館
海因斯貝格市立醫院為海因斯貝格的一家市立醫院,設外科、內科、婦科、產科、實驗室、耳鼻喉科、麻醉科、眼科手術中心、糖尿病中心和乳腺中心。
1861年11月21日,一家新的救濟院——聖約瑟夫慈善會(St. Josef-Stift)正式啟用。自1891年起,主要用於收治病人。1925年起,這家擁有50個床位的醫院有了第一位外科醫生。1929年3月19日,醫院新大樓啟用。
1934年起,根據1933年7月14日頒布的《遺傳病後代預防法》,醫院開始做強迫性絕育手術。後來的調查顯示,在1934年至1944年的一次例行手術中,至少有239名所謂的「劣等種族」人士以及數量不詳的來自海因斯貝格市周邊地區的居民被強制絕育[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醫院在20世紀40、50年代進行了重建和大規模擴建。1981年起,教會撤出,市醫院成立為公司,市政府為其唯一所有人。20世紀90年代,醫院進行了進一步擴建。
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期間海因斯貝格是重度疫區,人口五萬人中一個月內約一千多人感染[3],郡長史蒂芬普施在醫療物資耗盡時寫公開信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求援。[4]
- 9座小學
- 海因斯貝格實科中學(Realschule Heinsberg)
- 海因斯貝格綜合學校(Gesamtschule Heinsberg)
- 海因斯貝格郡文理中學(Kreisgymnasium Heinsberg)
- 特殊教育學校——弗洛斯巴赫學校(Floßbachschule)
- 特殊教育學校——雅努什·科扎克學校(Janusz-Korczak-Schule)
- 特殊教育學校——魯爾河谷學校(Rurtal-Schule)
- 安東·海嫩繼續教育學校(Anton-Heinen-Volkshochschule)
- 青年音樂學校(Jugendmusikschule)
紋章
一隻面朝右側、頭戴王冠、雙尾的銀白色獅子,背景為紅色。其借鑑了前海因斯貝格領主的紋章。該市的代表色為紅白兩色。獅子圖案也出現在于巴赫-帕倫貝格、瓦爾德福伊希特、瓦森貝格以及海因斯貝格郡的紋章中。
-
海因斯貝格紋章
-
瓦森貝格紋章
-
瓦爾德福伊希特紋章
-
于巴赫-帕倫貝格紋章
-
海因斯貝格郡紋章
友好城市
海因斯貝格與以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5]:
參見
- 北萊因-威斯特法連邦市鎮列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