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巡署600噸級巡防艦
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參考沱江級巡邏艦發展而來的雙船體巡邏艦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平級巡防救難艦是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參考沱江級巡邏艦發展而來的雙船體巡邏艦,平時於地方機動隊負責快速馳援遇難船隻或驅趕越界漁船[13],戰時則可加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與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等裝備以執行反水面作戰任務。[11]
Remove ads
發展
自退役海軍中將李仲威接任海巡署長後,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後改為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逐漸開始推動該署與中華民國海軍的融合,使海巡的角色逐漸轉為輔助海軍作戰的「第二海軍」。此理念於海巡署2018年推出的「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107–116)」[註 1]中體現。該計畫預計以新台幣426億餘元的預算為海巡署建造141艘新型艦艇,其中即包含12艘具備平戰轉換能力的「600噸級巡防艦」。[14]根據海巡署公布的資料,此型艦有以下需求:[6]
- 試航排水量下,於蒲氏風力3級(含)以下及潔淨船殼下,最大船速不小於35節。
- 船體結構強度及穩度性能於蒲氏風力9級時仍具存浮能力。
- 可迅速替換沱江艦飛彈模組及加裝導控系統(簡易聯成);換裝方陣快砲能力。
海巡署隨即於2018年向海軍司令部接觸,獲取高效能艦艇後續艦[註 2]的設計圖以作為海巡艦艇的設計參考[15],艦體建造標案則於9月由中信造船集團得標。[16]首艘600噸級巡防艦於2020年12月11日下水,並被命名為「安平艦」[17],後續艦自2021起以每年2艘的速度交付,至2026年完成全數12艘的量產。[18]
為驗證安平級巡防救難艦的平戰轉換效能,中華民國國防部規劃將本型艦納入漢光演習中[19],海巡署安平艦(CG601)也於2022年4月28日至左營港危險品碼頭裝載反艦飛彈發射箱與相關設備,後於同年稍晚的「海強操演」[註 3]中進行實彈試射。[20]
Remove ads
設計
安平級巡防救難艦為海巡署以量產型沱江級巡邏艦為藍本修改而來的艦型,其艦體與上層結構皆向內傾斜以降低雷達波折射,水噴射推進器則可大幅提升操作靈活性。為滿足海巡隊接舷的需求,安平級艦的前甲板較沱江級艦低,艦體後方的左右舷側各增加一個開口做為救難作業區。除此之外,本級艦的後甲板上裝有一座機械吊臂,使其可釋放RHIB硬式橡皮艇。[21]
安平級巡防救難艦上裝有中頻、高頻、甚高頻、超高頻等無線電通訊天線與「維星」衛星通訊系統,可與海巡署構建的「海巡智慧船舶指揮管理系統」(CGICS)連線。該系統以嘉義級巡防救難艦為前線指揮中心,可指揮安平級艦在內的各式海巡艦艇進行作業,且全系統的訊號皆採用跳頻擴頻技術以免受到干擾。[10][22]
為滿足平戰轉換的需求,安平級艦另安裝大成戰術數位資訊鏈路以在戰時與海軍司令部通聯,使其可在無完整偵蒐設備的狀況下執行反水面作戰任務。[23]
由於其執法單位的特性,安平級艦僅安裝一座鎮海火箭彈系統與一座近程自動化防禦武器系統,兩者皆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光電射控儀導控。為避免執法過當的爭議,鎮海火箭彈系統與其操控台平時由防水布包裹,執行驅離任務時僅使用艦上裝備的高壓水砲。[24]該型水砲的射程達120公尺,可將拒檢船隻甲板上的人員掃落海面,也可擊破部分船隻的駕駛台,船隻失火時更可作為消防用灑水器。[25]
在情勢升溫時,安平級艦可於24小時內加裝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與16枚反艦飛彈,海軍則須派遣戰術督導官(中校)、操作督導官(士官長)、飛彈操控台操作手(中士)及裝備間操作手(下士)至艦上指揮作戰,使其轉變為具備反水面作戰能力的海軍艦艇。[26]
與沱江級艦之設計差異
Remove ads
爭議
在「600噸級巡防艦」成案後,其設計即遭質疑。除鋁合金艦體不耐碰撞、雙船體設計難抗風浪、乾舷過高不利登船檢查、續航力不足等質疑外[12],該型艦的武器也遭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批評為「殺雞用牛刀」。[27]
對此,海巡署表示安平級艦的結構經過強化,風浪承受度達蒲福氏風級9級,續航力超過2,000海浬,另備有獨立的硬式橡皮艇以進行接舷作業。除此之外,該型艦的最大航速超過40節,可快速至台灣海峽、東沙群島、台日重疊經濟海域與台菲重疊經濟海域等區域值勤,反應速度高於前型艦。[28]
同級艦
資料來源:[18]
圖集
-
發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安平艦
-
安平艦上搭載的鎮海火箭彈系統
-
鎮海火箭彈系統的側面
-
射擊鎮海火箭彈的成功艦
-
正在進行高機動轉彎的安平艦
-
永康艦交艦典禮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