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心 (選區)

香港九龍城區區議員選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心 (選區)
Remove ads

海心(英語:Hoi Sham,代號G15)是香港九龍城區議會下轄的選區,1991年設立,2023年取消,末任區議員為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成員潘國華

快速預覽 海心 Hoi Sham, 國家/地區 ...

範圍及名稱

選區位於土瓜灣東北部,包括土瓜灣道以東,新碼頭街以南(九龍城碼頭)及落山道以北(海心公園)一帶,主要以單棟私人住宅為主,夾進少量唐樓偉恆昌新邨港圖灣、捷通大廈、美景樓第一期、安和園、土瓜灣大廈、奕賢大廈,以區內的海心公園命名。與其相連選區有馬坑涌鶴園海逸土瓜灣北馬頭角,投票站設於聖公會聖匠小學

沿革

海心選區選區可以追溯至1982年區議會選舉設立的土瓜灣北選區,由現有宋皇臺及海心選區範圍組成,由於包括啟德機場範圍,是當時九龍最大的選區,選出一名議員,由林明當選。1985年區議會選舉,土瓜灣北選區改為雙議席,由林明及麥勁麟當選。1988年區議會選舉,林麥二人爭取連任,另有獨立人士陳伯志參選,最終林麥分別以以一千七百多票及一千二百多票擊敗得九百多票的陳。

1991年區議會選舉土瓜灣北選區劃為啟德海心兩個單議席選區以反映兩區地域組成不同。原土瓜灣北區議員麥勁麟於海心選區爭取連任(而林明選擇於啟德選區爭取連任),同場有朱初昇參選,結果林以接近一百票差距當選。

1993年港督彭定康推行政改方案改革區議會,取消所有委任議席及雙議席選區制度,全面實行單議席單票制,並改由選區分界及選舉事務委員會制定,區議會選區數目亦隨人口變動而大幅增加,部分範圍改劃到馬坑涌選區,與啟德選區的邊界亦有所調整。

1994年區議會選舉自民聯麥勁麟參選爭取連任,與九龍城觀察社梁潤養爭奪,最終麥以941票擊敗對手的905票。而自民聯與港進聯於1997年合併,麥勁麟亦有跟隨加入。1999年區議會選舉,議席由港進聯麥勁麟與自由黨梁潤養爭奪,最終麥以1,214票勝出(梁取得964票)。

2002年11月麥勁麟因急性肝炎去世,議席懸空而於2003年2月9日進行補選。林健文在民主黨黨友陳家偉之鼓勵下轉戰本區,以民主黨員身份與5名候選人混戰,由於有同屬民主派的民協成員任國棟競爭,最終建制派背景民主建港聯盟、報稱為旅行社業務經理潘國華以1,012當選,林健文緊隨其後得721票,任國棟則取得469票。當中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人林開成,其後被廉政公署起訴,並成功入罪。

林健文乘著七一效應增加投票人數下,同年11月換屆選舉以1,765票險勝角逐連任、奪得1,672票的民建聯對手潘國華,雙方競爭擊烈,以不足一百票票差分勝負(2.7%),林健文遂當選,結束潘國華短短8個月的任期。2006年民主黨當時出現連串醜聞,林健文以民主黨之社區工作表現欠佳為理由退黨。2007年林健文時任民協副主席兼啟德選區區議員廖成利邀請下加入民協。

2007年區議會選舉民建聯潘國華再次參選,林健文則以民協成員身份競逐連任,在票數未有增進下,被捲土重來的潘國華以1,989票壓過,僅得1,727票,以百多票之差連任失敗,林氏得悉後曾一度暈倒。2011年區議會選舉,林健文轉戰油尖旺區京士柏選區,潘國華以接近八成得票多於對手湯文海。

2015年區議會選舉,當時人口估算約15,823人,其中有7,764位選民,民建聯潘國華競逐連任,而民主派並沒有正式派人出戰,對手是林依麗所創立的香港關注會李家威,最終潘以2,478票大勝取得654票的李而勝出。

2019年區議會選舉,爭取連任的潘國華受到民主派素人童繼民挑戰,潘國華僅以26票之差險勝,成功連任。

Remove ads

人口

區內總人口約16106人[4],而當中約百分之97.2為華人(總人數:15663人)。大概百分之16的居民以中國方言作為慣用語言,比起全港的百分比(約百分之四)高了三倍,居民年齡中位數為43.8歲。

歷屆議員

更多資訊 屆別, 議員 ...

歷屆選舉結果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