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濱音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濱音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作曲家秦詠誠於1962年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1]。這首曲子兼具西洋古典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2][3],旋律富有歌唱性、抒情性[4][5],是中國小提琴樂曲的重要曲目[6][7][8]

這首作品後來由作曲家本人改編旋律、作詞家張藜填詞,創作出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國》。

創作

作曲家秦詠誠是大連人,曾工作於大連市歌舞團。1962年創作此曲以懷念家鄉。[9]

以下是據稱作者對於本作品的描述[2]

分析

本曲為復三部曲式,分為引子、首部、中部、華彩、再現部、尾聲。[7]

引子8小節,由鋼琴奏出。

首部(9—34小節)分為三個樂段。[7][10]第一個樂段,小提琴在A大調上呈示主題,描寫的是平靜的海[7]

Thumb

主題前兩句用的是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6],四度向上模進,清新而又向上。[2]第三句在最高音運用了「變宮」音G,構成了六聲調式,加強了樂句流動的特點。[6]此外,這三句話也暗含著高音E-F-G逐層向上的進行。[4]

第二個樂段低八度進行,伴奏變為分解和弦,有如水波。[10]第三個樂段重新升八度再現。[10]

中部(35—83小節[7])為插部型中段[5],描寫是風雨中的大海[7]。同樣分為三個樂段。[10]第一段由同主音小調進入:

Thumb

第一段的樂句只使用單音,隨著音樂的發展,音樂張力逐漸累積,在第二段中,雙音與和弦也加入了音樂。[6]與此同時,調性和節拍也隨著音樂進行而變化[7],和聲的進行也十分出人意料,為音樂增添了色彩[10]。第三段,小提琴節奏寬廣,鋼琴伴奏運用的大琶音也讓人感受到翻滾的波濤[2],二者共同將中部情緒發展到高潮,在最高音G的延長音中進入華彩樂段

華彩(84—87小節[7])樂段是用於展示小提琴華麗的特性的段落,在A大調上,好像在描繪飛鳥[7][2]。華彩部分段落,作者撰寫過兩種不同的版本。[6]

再現部(88—105小節[7])由小提琴的顫音伴著鋼琴奏出的主題開始[2],亦在A大調上。

尾聲(106—116小節[7]):主題材料的反覆和變幻中,逐步漸弱,在高音泛音收尾。

Remove ads

接受與推廣

1962年,演奏家閻泰山在「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上首演。[3]此外,他最先為《海濱音詩》錄製了音頻(鋼琴伴奏吳書肇),並為之編訂弓法和指法。這對此曲的傳播有著積極影響。[6]

改編

秦詠誠的好友張藜非常喜愛這首作品。他依著主旋律填了一首曲子,名為《太陽與大海》。然而,這首器樂作品用聲樂演唱出來較為困難,特別是其中還有轉調。[11][12]

1983年,張藜向秦詠誠提出,希望能根據《海濱音詩》的旋律創作出更加適合演唱的曲子。他希望新曲子不要轉調,保留三拍子的律動,並將主題第一句的旋律從上行翻轉為下行。秦詠誠按要求創作出新的曲子之後,張藜為之填上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歌詞,是為《我和我的祖國》。[11][12]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