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王子
日本系列漫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王子》(日語:海のトリトン)是手塚治虫的日本漫畫作品。還有以此改編的相關動畫作品。最初是於《產經新聞》1969年9月1日至1971年12月31日期間連載的報紙漫畫《青いトリトン》,但作品名稱後來隨著動畫開始播映,也一併改為《海のトリトン》並沿用至今。當初原本是以撿到「東東(トリトン)」的義兄為主人翁,描述第三者意外捲入抗爭的冒險犯難故事,但在作者發現以純粹冒險題材表現,更能讓作品趣味橫生後,於劇情途中安排他失蹤,並將主角更替為東東。
故事帶有著少許的科幻色彩,以東東主動對博賽族(ポセイドン族)的征討為主軸,細膩描繪出他以陸地人的身分成長、學習知識和武術的過程,以及與人類實難以稱之為「善意」的接觸,形成與日後奇幻風格濃厚的動畫版迥異之處。除此之外,手塚更曾於秋田書店版單行本封套折口內提及,動畫版的《海王子》已非自己的作品了。本作品與手塚的早年作品《洛克冒險記》(ロック冒険記)有諸多類似之處,也被形容為此作品的重新詮釋版本。
Remove ads
故事簡介
5000多年的前的大西洋上,有一塊叫做「亞特蘭提斯」的大陸和文明。某天,亞特蘭提斯大陸神秘地沉入大西洋中。東黎族(亞特蘭提斯人)最後的孑遺被託付給白海豚露嘉,露嘉將這個小男孩送到一個日本小漁村附近懸崖下的山洞裡。小男孩被一個漁夫阿松發現並收養。13年後,這個小男孩長成少年,被取名為「東東」,東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自己的身世,並遭到毀滅東黎族的博賽族所追殺。海王子歷經千難萬險,在露嘉等眾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幫助之下,最後一路殺回大西洋亞特蘭提斯的舊址,打敗了博賽族。但付出的代價卻是一個最為驚人的真相......
登場人物
- 曼頓(メドン,日本配音:外山高士(電視版)、鹽見龍介(電影版))
- 身軀有如島嶼龐碩的巨大海龜。長年獨自居住在險象環生地海底七漩渦中心,等待海王子出現取回雙親所轉託的留聲海螺[原作 4];最後在第3集卻由於挺身阻擋黛利亞的追兵,落入圈套被正下方噴發的海底火山波擊身亡。
Remove ads
遭受到遠古阿特蘭人迫害為殉葬人牲的族群[原作 5],卻一線生機地蒙惠於活埋他們的博賽王神像,並加以當作沉沒古大陸的復仇武器展開反噬。
- 博賽王(ポセイドン,日本配音:北川國彥(兼任本片旁白))
- 遠古阿特蘭人用歐利漢金屬(オリハルコン)打造的膜拜神像;殘餘不到一萬人的博賽族在底下以此作虛殼,用遙控方式在幕後操縱著所製造出的下屬們。事實上其所放射出來猶如像太陽一般的能量,同時也是維繫他們全體生死性命的關鍵命脈。
- 海馬(マーカス,日本配音:矢田耕司)
- 代替博賽王對前線將士指揮調度的傳令兵。
- 水母探子(クラゲ,日本配音:渡部猛(第1集未放映版)、杉山佳壽子→吉田理保子)
- 遍佈四海的博賽族斥候,隨處緊盯海王子一行人的動向。
博賽族利用人類長相造出的手下。
- 納斯(ネレウス,日本配音:八奈見乘兒→今西正男)
- 博賽王的參謀。最後在第25集由於擬定的策略屢屢挫敗無成,引起震怒的主子號命班司執劍將其斬殺身亡。
Remove ads
譯名差異
Remove ads
出版書籍
台灣於1977年(民國66年)間在動畫尚未引進前,漫畫大王出版社則曾以《海人精》為題發行無版權單行本[1]。不久在播出後的電視加乘效應下,各家出版社便紛紛統一書名重新出版,也因而更加地確立了《海王子》此稱呼在台灣的通用性。1990年代初,由於版權意識抬頭,1994年間由時報文化代理了眾多的手塚治虫作品,其中也包括了本作的四冊原著授權漫畫;2003年,更藉與動畫影片再度引進之際同步,改由台灣東販二度代理漫畫系列,發行單行本全6冊。
- 產經新聞連載版(1969年 - 1971年)
- TV Magazine、たのしい幼稚園連載版(1972年)
- Sunday Comics《神化嬌嬌女》(秋田書店)全1卷
- 秋田文庫《神化嬌嬌女》(秋田書店)全1卷
- 手塚治虫漫畫全集《旺薩同學》(講談社)全1卷
動畫
負責動畫製作的是「Animation Staff Room(アニメーション・スタッフルーム)」。原本本片預定由手塚自己的虫製作公司拍攝,也已經製作了試拍版;但是因虫製作當時已陷入經營惡化的混亂狀況,手塚作品的動畫化權利,則轉由當時手塚的經紀人西崎義展(日後《宇宙戰艦大和號》的製作人)所取得(手塚日後對於此事則表示大感後悔),且以虫製作商事(虫プロ商事)工作人員為中心所設立的工作室「Animation Staff Room」擔任製作。本片也是西崎首度參與電視動畫製片工作的作品,及富野喜幸(現:富野由悠季)的首度擔綱導演作品(由手塚本人指名)。
據富野於日後表示,當時實質上的製作核心工作室,主要是以負責承攬東映動畫電視動畫作品外包製作為主的「朝日影片」(朝日フィルム),並未使用虫製作體系的人員。甚至連擔任本片人物設定與作畫監督的羽根章悅,也是自東映動畫出身。動畫版的內容則是幾乎已無手塚的色彩,可說是具備強烈富野個人風格的作品。關於這點,依據富野在2002年於NHK訪談節目《TOP RUNNER》當中受訪時的回想,他推測或有可能是手塚自己將原作漫畫視為失敗作品之故,因此對於動畫版故事所做的改動,富野也得到了相當大的自由處理空間。
Remove ads
經過動畫熱潮之後,關於本片的「富野喜幸初執導作品」這種認知變得遠比「手塚作品」更為鮮明;而劇情發展至最後,東黎族與博賽族正邪立場大逆轉的衝擊性結局,也與後來富野的作品《無敵超人桑波特3》有所契合,故而常被拿來相提並論。
《海王子》可說是在《宇宙戰艦大和號》之前就已受到高年齡層觀眾歡迎,與帶動了1970年代動畫熱潮的先驅作《魯邦三世》並列為地位相當重要的作品。並且本片也是日本首部衍生出影迷會組織的電視動畫,在女性影迷之間相當受到好評。擔任主角海王子配音、童星出身的配音員鹽屋翼(為本片配音當時尚為中學二年級學生),之後並參與《科學小飛俠》的演出,成為當時的人氣配音員之一。
- 日本版
- 第1~6集片頭/第7~27集片尾曲:
- 『海のトリトン』(作詞:伊勢正三/作曲:南高節/編曲:小山恭弘/演唱:須藤リカ、かぐや姫)
- 由於本片的片頭作畫未能於正式播出前完成(也是日本電視動畫史首開的先例),故而將這首原本預定的片尾曲,在初期集數中挪至片頭使用,畫面並以實際拍攝的海底景觀代之。
- 第1~6集片尾/第7~27集&電影版片頭曲:
- 『GO! GO! トリトン』(作詞:林春生/作曲、編曲:鈴木宏昌/演唱:ヒデ・夕木、杉並児童合唱団)
- 播映最初期為片尾曲,但自第7集起調整為片頭曲使用,亦為電影版的片頭曲。
- 初期後半尚有以剪輯片中畫面使用的片頭版本存在。
- 本曲由於甚早推出吹奏樂譜,當時在日本成為許多學校的吹奏樂演奏曲目,尤其常用於高中棒球比賽的加油曲演奏。另外此曲於商品化時,多將曲名標記為「海のトリトン」,因此造成一部作品出現兩首同名主題歌的狀況,往往容易造成混淆。
- 水木一郎曾於2011年發售的「THE HERO〜Mr.アニソン〜」專輯中翻唱。
插曲
- 概念歌曲:『海のファンタジー』(片中未使用,作詞:山川莊太郎/作曲:南高節/編曲:小山恭弘/演唱:須藤リカ、かぐや姫)
- 『ピピのうた』(作詞:丘灯至夫/作曲、編曲:松山祐士/演唱:広川あけみ)
- 台灣版
- 中視
- 『海王子』(作詞:黎明/作曲:鈴木宏昌/演唱:松江兒童合唱團)
- 台視
- 『小飛龍』(作詞:梁光明/作曲:陳慶鋒)
- 本曲為自創曲目,但台視版片頭沿用了日本的未放映版本片頭畫面。
- 香港版
- 亞洲電視中文台
- 『海力童』(作詞:鄭錦富/作曲:鈴木宏昌/演唱:阮令濤)[3]
本作在1972年4月1日至9月30日間,由朝日放送(ABC)製作,於TBS系每週六19:00~19:30播映,全27集。於1990年12月17日曾由萬代影視發售全7片的套裝LD版本,但絕版甚早。此套LD也是目前(至2025年)為止,本片堪稱相關影音資料收錄最為完整的版本[4],其中的部分收錄內容,在後來發行的DVD版中均未能收錄。DVD-BOX則於2001年9月21日發售,並在2002年10月25日發售總數5集的單片零售版;但片中的部分台詞(如第16集),因為與現今日本的電檢尺度出現牴觸,在成品中遭片商以消音處理(但初版發行的LD中對白則未遭消音)。2009年9月11日,則由東北新社發行了包括電視版與電影版的完整套裝DVD[5]。
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於1976年12月19日至1977年7月3日逢星期日早上8:00-8:30首播,接替特攝影集《銀面飛俠》時段,成為無綫首部外購非兒童向動畫及採取足本播映方式,其後亞洲電視取得播放權,並於1985年7月1日至8月5日以《海力童》名義播映。
台灣則於1978年(民國67年)6月5日至7月12日間由中視引進於每週一~五下午6:00~6:30時段首播,並於1980年(民國69年)間於每週一~五下午6:00~6:30時段重播;之後1982年(民國71年)6月7日至12月6日間,於每週一下午6:00~7:00時段在台視易名為《小飛龍》第3度播出(但台視配音版後來外流至中國大陸播映,原因不詳);不過在放映期間觀眾指謫台視舊片重播,當時在非難之下的台視則提出了解釋,實乃中視片源充足、無意重播,所以才會在代理片商以半價兜售下購入。2003年齊威國際多媒體乘著台灣社會的一股懷舊旋風,取得授權,推出了雙語套裝DVD與中文配音版VCD發行;2003年11月26日於TVBS-G週一至五晚間8:00-9:00《都會卡通館》時段放映。
本作中全集的作畫監督均由羽根章悅獨自擔任,故於列表中省略。另外在播映當時的工作人員字幕中,「演出」(各集導演)一職於全集中均標示為富野喜幸,但實際上本作各集的導演除富野以外尚有他人擔綱,然因相關資料佚失,目前細節不明。
1970年代末隨著《大和號》、《機動戰士鋼彈》的賣座,使本作獲取了得以重新評價的機會。1978年1月25日,本作原聲帶於「アニメ愛蔵盤シリーズ」中發售,還曾於ORICON公信榜登上第4名的佳績。隨著動畫熱潮的到來,製作人西崎找來了執導過電影版《宇宙戰艦大和號》的舛田利雄擔任導演,將電視版重新剪輯之後推出兩部電影版,前篇(片長74分鐘)於1979年7月4日上映,但後篇(片長65分鐘)雖已完成卻並未上映,直到2002年3月,才以DVD方式發售前後篇兩部合集的完整版。台灣在2003年間,也同樣由齊威國際多媒體一併連帶電視版同時引進在市面上發行。
- 原作:手塚治虫
- 監製:西崎義展
- 監修:舛田利雄
- 構成:松岡清治、富野喜幸
- 演出助手:秦義人
- 作畫監督:羽根章悅
- 演出:富野喜幸、棚橋一德
- 音樂:鈴木宏昌、蛙Production
- 音響監督:浦上靖夫
- 音響:本田保則
- 剪輯:森本寬夫、千歲豐
- 製作:Office Academy
- 發行:東映株式會社
電視動畫在正式播出前,在1971年10月曾由手塚自己的動畫公司「虫製作商事」製作過試拍版,片長約9分鐘。片名也採用產經新聞連載時的《青いトリトン》,以原作版為基本進行改編。後收錄於電影版DVD的映像特典中(但台灣授權版DVD未收錄)。
- 原作:手塚治虫
- 原畫:上口照人
- 動畫:小林準治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