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淨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淨土(梵語:क्षेत्र,羅馬化:Kṣetra),又譯為剎、剎土、清淨佛土、佛國、佛剎、淨國、淨界、淨剎,即地方或世界,佛教所使用的術語,意思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在大乘佛教教內指的是任何一個佛陀或菩薩為渡化有情眾生,凡是以本願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被稱為淨土。
相關觀念的歷史
概述
大乘佛教認為,簡單來說,佛法的基本命題是「有漏皆苦」,人們希望下次不要再像現在這樣轉世了,或至少轉往「好一點」的地方,人們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基於社會的各種規範及倫理,往往無法全心投入佛法的修行中;但是在這些好一點的地方,因為外在環境、內在社會結構的關係,居民能夠更容易全心投入佛法修行中,那裡的生活型態能讓人更容易走向「不再轉世」這個終點,這樣的「好一點的地方」,就被稱為「淨土」[1]。
大乘佛教宣稱,淨土相關修持屬於大乘佛法,在南傳上座部當中並無此修持傳統,有些人以為修持淨土一事屬於小乘佛法,原因是他們未通達淨土修持法門的發心,大乘修持者的發心,是為求無上佛境而利益眾生,修持淨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煩惱極多,不利於修持,所以發願往生淨土之中,以期精進修持直至成佛,淨土並非大乘修持之最終目的,而只是像個中途站一樣,在淨土中,修持者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學法,而且該淨土並無令修持者生起煩惱及痛苦的外緣,所以更適合於修持,在淨土中修至較高境界時,修持者還是會自願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眾生,或者變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眾生,修持淨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發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為動機而修證淨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並不持這樣的發心,則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這並非說淨土法門本身不是大乘法門,只能說個別修持者之發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2]。
大乘佛教認為,淨土分為三種,即法身佛淨土、報身佛淨土及應身佛淨土。法身佛淨土只有成就佛境時才能說是達到了;報身佛淨土只有大菩薩才能達到;但應化身佛淨土的性質不同,凡俗的眾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於其中的,人們平時所說的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其實是指彌陀的應化身佛淨土,並非指衪的報身淨土或法身淨土,極樂淨土乃由彌陀的福慧及悲心所變化生出,所以人們一輩凡俗的眾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及彌勒的兜率淨土的本質,也是類似極樂淨土的,只要具備五力資糧便可以順利往生,並不限於已完全懺淨業障的大聖者才可以達到,三種淨土的性質完全不同,如果把三者混為一談,就不易充份了解往生其中的條件[2]。
大乘佛教認為,要往生極樂淨土之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對六道輪迴的出離心及對於彌陀的信心,依傳說開示,往生淨土必須具備五力,即白籽力、熟習力、決定力、祈願力及斷絕力,懺淨罪障固然是修持者必須致力於進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對彌供養、塑造彌陀的聖像、持誦衪的名號或真言及念誦與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有關的經典都是在積集於其淨土的因,同時,對極樂淨土生起希求並發願往生彼土而得脫六道生死一事及對於阿彌陀如來的信心,這些都是往生於極樂淨土一事的關鍵因素[2]。
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教不認為淨土是永恆的歸宿,事實上,其認為雖然居住在淨土的生靈的壽命長得不可思議,但是祂們仍有壽盡之日,甚至連負責在那𥚃教化祂們的佛陀的方便身也終將消失,只有其法身不會消失,至於淨土本身是一個讓佛弟子在修行方面上快速進步的「休息站」,如果把它視作像天庭一樣的地方,則可能會產生貪戀,反而會阻礙進行修持者在去世後前往那𥚃[3]。
Remove ads
淨土的列表
大乘佛教認為,因為眾生無量、佛陀及菩薩無量,所以淨土也遍布於十方三世,接引有著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大乘佛教教內較常被提及的淨土如下: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