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淺水炮艇(越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淺水炮艇(越戰)
Remove ads

淺水炮艇/內河重炮艦(英語:Monitor)是一款由LCM-6改裝而成的內河重炮艦,主要任務為越戰時對沿岸的越共敵軍進行火力打擊。

快速預覽 概況, 技術數據 ...
Remove ads

發展

淺水炮艇與裝甲運兵船(以下簡稱ATC)皆由LCM-6改裝而成,因此數據方面極其相似,包括都加裝了XAR-30型鋼板格柵裝甲,可抵禦.50口徑的穿透,並能一定程度的對57mm反戰車高爆彈提供防護。水線以下的船體浮箱增強了船體防護,減小了吃水深度,並提高了穩定性。[1]:175而淺水炮艇與ATC最大的差別為前甲板的結構,ATC為運輸,因此艦艏為下拉式跳板,而淺水炮艇的艦艏則為圓弧形,因此艦長稍長於ATC(約1.4m)。此外淺水炮艇的前半部還有一門博福斯40公釐L/60高射砲英語Bofors 40 mm L/60 gun和1門81公厘迫擊砲(迫擊砲也是第一內河艦隊唯一的曲射火力),在砲兵觀測員協助下可擊中4,000碼(3,700公尺)距離的目標。[2][3]然而該迫擊砲對於碉堡的破壞力較低,只能應對輕步兵火力。而主武器博福斯40公釐L/60高射砲雖然能攻擊碉堡,卻破壞力有限,時常在被破壞後又被敵軍重新修復,並且因為高射砲射程即遠,因此還要擔心可能擊中遠處的友君或平民。[1]:177

Remove ads

衍伸型號

指揮通信艇(CCB)

Thumb
CCB

指揮通信艇(英語:Command and Communications Boat,CCB)(因船艇的C對應到北約音標字母發音為Charlie,因此也被稱為查理艇)是內河突擊中隊以及內河突擊分隊的旗艦,同時也是陸軍營級指揮官的行動指揮所。該艦與淺水炮艇的配置大致相同,唯一的差別是將砲艇中部的迫擊砲艙移除,改為指揮通信艙。該艙室內共有5台AN/VRC-46英語AN/VRC-12、3台AN/GRC-106、1台AN/PRC-25英語AN/PRC-77 Portable Transceiver及1台AN/ARC-27無線電設備,使其具備與陸海空單位進行全域通訊的能力。指揮通信艇同時配備雷神Pathfinder 1900型雷達與德卡導航系統。

至1967年底,每個內河突擊中隊已配備26艘ATC、16艘突擊支援巡邏艇、5艘淺水炮艇、2艘指揮通信艇和1艘改裝自LCM的加油艇。[1]:174

噴火艇(Zippo)

Thumb
戰鬥中的Zippo艇

隨著越軍逐漸能建造出能抵禦40mm砲彈的碉堡後,第一內河突擊艦隊便打算重回二戰時的老路子,使用火焰噴射器突破碉堡。於是內河艦隊隨後跟陸軍借調一台M132裝甲噴火車,並將其塞進一艘裝甲運兵船中,測試其可能性。雖然美軍對測試結果滿意,然而M132重達23,000磅(10,000公斤),對船艦而言實在太重,因此美軍轉而採用更輕的M10-8火焰噴射器,並對在1968年5月交付的6艘淺水炮艇進行改裝,稱為Zippo艇。M10-8火焰噴射器有效射程為200—300碼(180—270公尺),並可攜帶1,350美制加侖(5,100公升;1,120英制加侖)的凝固汽油彈,能持續噴射長達225秒的火牆。船員們會將一種由環烷酸棕櫚酸的共沉澱鋁鹽構成的粉末與汽油混合,自製成凝固汽油。隨後利用壓縮空氣將凝固汽油透過火焰噴射器噴出,並以一個汽油點火器作為觸發裝置。[1]:178

Remove ads

榴彈砲艇

美軍為增強火力,曾在8艘淺水炮艇的炮塔改為T172砲塔,並安裝一門M49 105 mm榴彈砲。

用戶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