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清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清辨(梵語:Bhavyaviveka),又譯為清辯,音譯為婆維耶毗吠伽、婆毘吠伽,意譯為明辨、分別明,六世紀時,南印度佛教中觀派論師,復興了龍樹中觀學,開創中觀自續派。

生平
清辨為六世紀時,南印度秣羅矩吒國濱海秣剌耶山人,出身剎帝利,曾至中印度學習大乘佛教與龍樹的學說,後回南印度宣教。藏傳佛教傳說,他與佛護、解脫軍同為僧護門下。
他復興了中觀派,因為認為彌勒所作《辨中邊論》意旨並不正確,曾經想與護法論義,但遭到拒絕[1]。相傳他為了解決這個疑難,在阿素洛宮入定,希望等待彌勒降世成佛,以解決他的疑惑[2]。
學說
清辯與同時代的護法進行了空有之諍論[3],他在《大乘掌珍論》立「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之比量[4],從而確立了「無相大乘」之宗義。
清辨擅長因明之學,他認為,在論辯時應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辯破他宗,故稱為「中觀自續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而在教義上,他對世俗諦上的見解與經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稱「順經部行中觀派」。
弟子
他有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寂護論師。
著作
清辨的著作很多都已經散失,但仍有藏譯與漢譯存在。著有《根本中論般若燈釋》(即《般若燈論》,又稱《中觀寶燈論》)十五卷,唐朝波羅頗蜜多羅漢譯。《大乘掌珍論》二卷,唐朝玄奘漢譯。
中觀心論註思擇焰(Madhyamaka-hrdaya-vrtti Tarkajvālā)為清辨《中觀心論頌》的註釋,是弘傳其思想之代表著作之一,梵文原本殘缺不全,僅存完整之藏文譯本行世。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