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滿洲國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滿洲國圓
Remove ads

滿洲國圓滿洲國的流通貨幣,在1932年6月到1945年8月間為滿洲國官方貨幣。其發行單位是滿洲中央銀行。也稱「滿洲國中央銀行兌換券」,簡稱「中銀券」。由於其1元券有留長鬍子的孔子老年形象,當時被俗稱為「老人錢」、「老頭幣」。乙號券百元券背後圖案為一群綿羊,俗稱「綿羊票子」。

快速預覽 滿洲國圓, 使用地區 ...

滿洲國圓發行之初和中國的貨幣一樣,都是採用銀本位制,定位為23.91克的純銀,相當於銀元一枚,但不鑄硬幣,只發行不兌現之紙幣[1]:111。1935年11月,在「日滿貨幣一元化」原則下,滿洲國圓以1:1固定比價依附於日圓[1]:111。滿洲國圓改實施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另外滿鐵附屬地關東州也使用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圓。

它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取代了原先作為滿洲法定使用的關平兩貨幣系統。

Remove ads

歷史

一開始,紙幣和硬幣都是由日本銀行的造幣廠生產,不過後來就由滿洲國首都新京(現長春)的滿洲中央銀行生產。

20世紀1930年代,國際銀價不斷大幅波動。1935年1月,滿洲幣因與銀元產生差價,幣值動蕩,而放棄銀值[1]:111。滿洲國圓與白銀正式脫離關係,成為管理通貨。隨後滿洲中央銀行逐漸壓低滿幣市價,以實現與日元等價目的。到1935年8月末接近等價,1935年11月日本與滿洲國政府聲明實現等價。

自1940年開始,滿洲國圓就開始用來衡量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在此期間所發行的紙幣的一半面值都是由硬幣回收的。一共發行了五種面額的紙幣,分別是一百圓、十圓、五圓、一圓和五角。由於二戰時期日本統治地區的通貨膨脹壓力,1944年發行了一千圓紙幣。

Thumb
滿洲國氧化鎂制硬幣。

圓可以細分為十角、一百分或是一千釐,硬幣面額的發行則是從五釐到十分。

由於大量金屬材料被投入軍工領域,滿洲的金屬資源日漸稀缺,這一點亦體現在滿洲國幣硬幣的材料上。硬幣的材質從最初的白銅、青銅幣改為鋁幣(這一點已經違背滿洲國《貨幣法》中關於硬幣材料的規定),之後鋁幣也變小變薄。1944年和1945年,滿洲國發行了以輕燒苦土(輕燒鎂,主要成分為氧化鎂)製作的硬幣,有1分和5分兩種面值,因含有雜質而呈棕紅色,當局謂之「鎂質幣」或「鎂貨」(儘管其中並不含單質),民間俗稱「鋼紙幣」、「陶幣」或「水上飄」。這種氧化鎂硬幣以鎂質膠版沖坯、整形、壓印而成,成品重量、厚度、直徑存在誤差較大的情況。[2]之後滿洲中央銀行甚至計劃發行炻質硬幣,不過由於易於破碎而未發行,僅有少量試製品存世。

至1945年7月,滿洲國圓累計發行了80億8504萬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滿洲國政府對各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發放遣散費,至1945年11月,滿洲國圓累計發行了136億8846萬元。

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後,宣布滿洲國圓繼續流通,以遏制中共發行東北地方流通券從而得到「鑄幣稅」。東北解放區人民政府採取了「貶值使用、限期兌付」的「趕綿羊」政策:首先在解放區腹地折扣行使滿幣百元券,繼之向解放區邊緣擴展,逐步壓低,使其由哈爾濱流向長沈國統區;同時鼓勵商人以滿幣去國統區採購花紗布來解放區,在價格上使行商有利可圖。1947年1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偽幣自1月15日起,一律停止使用」。1948年,大約120億滿洲國中央銀行的鈔票被東北銀行收回。

Remove ads

紙幣

1932年,剛成立的滿洲國起先以原本的東三省官銀號加蓋滿洲國印章來充當流通紙幣

更多資訊 滿洲國鈔票 (1932年發行), 圖片 ...

之後才在日本本土印製了新設計的紙幣來流通,之後則因滿洲國國內印刷局修復完成而移至滿洲國國內印製

更多資訊 滿洲國鈔票 (1932年-1933年間發行),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鈔票 (1935年-1938年間發行),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鈔票 (1944年發行),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鈔票 (1941年-1945年間發行), 圖片 ...
Remove ads

硬幣

更多資訊 滿洲國硬幣 (1933年版),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硬幣 (1939年版),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硬幣 (1940年版),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硬幣 (1944年版),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硬幣 (1945年版), 圖片 ...
更多資訊 滿洲國硬幣 (未發行版), 面值 ...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