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是指日本從內地滿洲國輸送16至19歲的青少年作為殖民地開拓者的制度,也是以滿蒙開拓團為代表的滿蒙開拓移民政策的後期主要形式[1]

背景

Thumb
內原訓練營

從1932年(昭和7年)滿洲國建立到覆亡,滿蒙開拓移民政策的主導權一直掌握在駐紮於滿洲(現中國東北地區,以下稱「滿洲」)的關東軍手中[2][3]。這一滿洲移民事業的開展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3]

更多資訊 階段, 時期 ...
Thumb
內原訓練營里的日輪兵舍
Thumb
寧安訓練營。1938年4月21日,第一批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的680名先遣隊成員在位於寧安市伊拉哈鎮的兩個殖民地訓練營里。[4]

在上述移民調研和實驗期間,關東軍也制定了「滿洲大規模移民」方案,並不斷要求日本政府通過並實施該方案,但未能得到日本政府特別是大藏省的支持[5]。但是,隨著二二六兵變的發生,軍部在政治領域的發言權得到了飛躍性的提升,並為關東軍實施「滿洲大規模移民」方案提供了絕佳機會[5]。同年,「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正式制定,並確立成為廣田內閣七大國策之一的「二十年送出百萬戶計劃」(見上表中的「正式移民期」)[5]。1937年(昭和12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由於戰爭所需的大量動員和勞動力需求,要確保大量成人勞動力移民滿洲則變得非常困難[6]

Remove ads

沿革

1937年11月3日,題為《關於滿蒙開拓移民編制的建議白皮書》的提議書被提交給了包含首相近衛文麿在內的所有內閣成員[7]。簽署此提議書的人包括農村更生協會理事長石黑忠篤、滿洲移民協會理事長大藏公望、理事橋本傳左衛門、那須皓和加藤完治等6人[7]拓務省正因缺乏滿洲移民所需的成年勞力而困窘,因而這份白皮書算是「雪中送炭」。拓務省立即起草了《關於向滿洲輸送青少年移民的方案》 ,並在11月30日的內閣會議上作出通過方案的決定[7]。同年12月,《滿洲青年移民實施要點》出台[7]

募集義勇軍

1938年(昭和13年)1月,根據《滿洲青年移民實施要點》方針,對義勇軍的招募相繼開始[7]。根據招募要求,只要符合學歷為小學畢業、年齡在16到19歲之間、身體健康,並且得到父母同意,任何人都可以報名參加[7]。命名為青少年義勇軍而非青少年移民,是為了吸引當時受到高漲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態影響的青少年[6]。該計劃也如願招募到了很多以高等小學成績優秀者乃至中間水平的青少年[6]。儘管原則上是自由報名,但實際情況則是當局確定了向各省分配的名額,再由各省確定了向各學校分配的名額[6]。相應地,各高等小學的負責教師鼓勵畢業生主動申請該計劃。學校教育系統在招募青少年義勇軍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6]

派駐滿洲前的準備

將各都道府縣選拔出300名義勇軍作為前期標準中隊,由加藤完治擔任訓練所所長,並在茨城縣內原的滿蒙開拓移民訓練所(即內原訓練所)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學習、武術、體育和農活基礎訓練,並在隨後進入到滿洲的訓練所再接受3個月的訓練,之後作為義勇隊開拓團進行殖民。[6][8]。在這個培訓期間,訓練營向義勇軍成員灌輸滿洲國五族協和的政治理念,這種政治灌輸將有助於成員在滿洲國的拓荒並促進滿洲地區的發展,以達到日滿一體化[6]

開拓團實際情況

從1938年至1945年日本戰敗的這8年間,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計劃共將86,000名青年移民輸送往滿洲地區[6]。這占滿蒙開拓移民總人員的30% ,可以說是滿蒙開拓移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開拓團僅由青少年構成,開拓團的狀況比較取決於團幹部的力量[6]。另外,青少年義勇軍開拓團的開拓環境也往往比其他開拓團更為惡劣[6]。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開拓團組織團結一致,堅持開拓理想;但有些組織條件由於相對惡劣,而且缺乏有能力的團幹部,使得一些團員不堪精神壓力而生活頹廢[6]。在殖民地開拓團里暴力事件和與周邊農村的摩擦也層出不窮[6]

來源文獻

參考文獻

相關書籍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