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潘氏真花

一类已灭绝的侏罗纪被子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潘氏真花(學名:Euanthus panii)是一類已滅絕的侏羅紀被子植物,分布在相當於今日中國遼西地區的區域。潘氏真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完全花,花被片分化為花萼花冠,也具有雌蕊雄蕊,擁有完整的四輪花器官。[1]然而亦有學者對此存有異議,認為其應該是一種松柏類植物。[2]

快速預覽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
Remove ads

詞源

潘氏真花的屬名Euanthus為拉丁語中「真正的」之義,以表明潘氏真花是植物學意義上的完全花。而種加詞panii則是被贈與潘氏真花正模標本化石的發現者潘廣先生。中文名含義與學名相同。[1]

發現過程

中國古植物學家潘廣(1920—2014)於20世紀70年代下放到遼西農村時,在葫蘆島市三角城收集到了潘氏真花的標本,[1]並曾數次在自己的相關論文[3][4]或國際會議上宣告侏羅紀被子植物的存在,但是並未在其生前得到廣泛的承認和支持,其本人也遭受了一些非議。[5]如中國古植物學家徐仁曾專門發表論文反駁潘廣的發現,[6]遼寧古果的發現者孫革也曾對這一發現持反對態度,[7]直到其本人在1998年發現遼寧古果,2002年發現中華古果,才轉變態度。[8]

2013年,[9]潘廣將標本捐贈給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由王鑫研究員和(中國)國家蘭科中心劉仲健教授進行研究後,於2015年正式發表,種加詞也被贈與潘廣先生以示紀念。[1]

形態結構

潘氏真花是植物學意義上的完全花,具有完整的四輪花器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1]

其花部為5基數,長12毫米寬12.7毫米,子房半下位,花周位,花萼、花瓣及雌蕊合生。花托橫截面五邊形,直徑2.3毫米。[1]

萼片長3.6-3.85毫米,寬3.6毫米,基部寬1.9毫米,狀短粗,末端圓形,凹陷。花瓣長5-5.75毫米,寬3.8-4.2毫米,匙狀,較萼片長,與萼片互生,末端擴大成檐,具爪狀的柄並以此與其他花部連接。[1]

雄蕊具有4花粉囊,分處兩個藥隔,具有原位花粉。雌蕊群中,花柱長8.5毫米,寬1.4毫米,具有細長的毛狀結構,子房單室,直徑約2.2毫米,子房壁內含有一枚單珠被的胚珠[1]

系統地位

潘氏真花萼片和花瓣的分化、花瓣背面的橫紋、五角形花托、細長毛狀花柱、缺乏種間鱗,[註 1]以及最重要的胚珠具有包被等特徵,支持古植物學家將其置於被子植物而非本內蘇鐵目之下,四花粉囊兩藥隔的花葯結構更是裸子植物所不可能具有的。[1]

潘氏真花具有花部5基數等真雙子葉植物的特點,但是考慮到趨同演化的可能性,該物種的描述者對此暫時保留意見。如果進一步的研究支持其作為真雙子葉植物的子類群,則將對現有理論產生進一步的衝擊。[1]

科學價值

潘氏真花具有的花部有定數、萼片和花瓣分化明顯、胚珠一枚等特點,均被傳統被子植物演化理論認為是較為次生的性狀,[10]對傳統理論產生了衝擊。[5]

潘氏真花作為已知最早的完全花,其在侏羅紀的存在超出了任何目前公認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論的觀點,這意味著這些理論存在缺陷,被子植物的歷史比以前假設的要長得多。[1]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