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澄社
臺灣自由主義學者論政社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澄社(英語:Taipei Society),是台灣自由主義學者論政社團,成立於1989年4月17日。成立之初,希望在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競爭的態勢間發出「第三種聲音」[1],故於組織章程中訂立「出任黨政職務者視為自動退社」的標準。[2]
沿革
澄社成立之前,1960年代末期,許多標諸自由主義學者留學返回台灣,參與《思與言》、《大學雜誌》等刊物編務、撰文。1970年代後,又相繼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早報》撰文評論時政,於1980年代達於高峰,面對台灣解嚴的政治局勢,希冀藉由輿論推動政治改革,因而逐漸聚集。於是由胡佛、楊國樞、文崇一、李鴻禧、韋政通、何懷碩和張忠棟等七人為創社發起人,邀集李永熾、林正弘、徐正光、張清溪、張存武、張曉春、張春興、陳師孟、黃光國、黃武雄、黃榮村、葉啟政、蔡墩銘、蕭新煌、瞿海源共十六位學者參與,正式創社,推選楊國樞為第一任社長。
澄社成立後,楊國樞於1989年6月22日《中國時報》發表創社聲明〈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3],聲明中對當時國民黨主政下的政治、社會局勢提出批判,要求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踐《中華民國憲法》、回歸憲政;而對特權壟斷、資源獨占、族群衝突問題也有所訴求。創社成員討論聲明內容時,已經隱約浮現臺灣統獨議題。
國民黨主政期間,澄社與民進黨等在野勢力合作,批判國民黨,共同推展不少政治改革,發起相關議題,許多成員與民進黨來往密切。隨著台灣政治局勢變遷,部分成員投入參政,出任黨政職務退出。而族群、統獨議題對立升高,於澄社中亦有爭論,許多成員因而離去。如建國黨中部份成員即原屬澄社社員。
Remove ads
言論與主張
Remove ads
人物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