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大利亞共產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澳大利亞共產黨(英語: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1944年—1951年作「Australian Communist Party」),簡稱澳共(CPA),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1920年10月,澳大利亞左派和社會主義小組在雪梨召開會議;同年11月,建黨,威廉·伊爾斯曼當選為總書記。1930年代,曾組織多次罷工。1935年,提出反戰反法西斯口號。1944年,國家工黨併入澳共[3]。1958年,澳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修改了黨綱、黨章,強調通過和平手段過渡到社會主義[4]。1964年,中蘇分裂之後,支持中國共産黨和毛澤東思想的黨員退黨並另組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1971年,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運動,當時的澳共中央對鎮壓持批判態度,因此堅持支持蘇共的親蘇派於1971年另組澳大利亞社會主義黨。冷戰後期,澳共在意識形態上趨向主張民主、反對蘇聯模式、和平演變資本主義的歐洲共產主義。該黨出版黨報《論壇報》和黨刊《澳大利亞左翼評論》。1991年,澳大利亞共產黨解散,其成員另組「新左翼黨」。新左翼黨原本打算成為一個能夠吸引更多成員的廣泛政黨,但這一目標未能實現;1992年,新左翼黨解散。1990年成立的SEARCH基金會繼承澳共的檔案和超過300萬美元的資產。


原來的澳大利亞共產黨解散後,澳大利亞社會主義黨於1996年更名為「澳大利亞共產黨」。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