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洲野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丁格犬(學名:Canis lupus dingo)是一群史前已經野化的犬,是狼的次級亞種,可能源自伊朗狼(Canis lupus pallipes),儘管丁格犬或叫做澳洲野犬[來源請求],但其分布並不限於澳大利亞,也不是澳大利亞的原生物種。
Remove ads
分布
丁格犬生活在澳洲各處,可居住在草地、沙漠、森林甚至濕地裡。
分類
考古證據顯示丁格犬至少在3,500年前,就隨著來自亞洲的南島民族來到澳洲,然後從此在澳洲獨自演化下去,直到十八世紀歐洲人帶著狗進入澳洲為止[7][來源可靠?]。歐洲來的博物學家聽到當地人描述丁格犬的長相後,認為牠們是一種新的犬科動物,給了牠Canis dingo這個學名。至於被人類馴化的狗,學名則叫做 Canis lupus familiaris,一看就知道是一種狼的亞種(狼的學名是Canis lupus)。
不過科學家對丁格犬在生物學上的定位一直有意見,因為始終沒有找到早期的實體樣本,當初光靠幾張畫像跟口述外觀定下的學名,很難說就是正確反映了牠的出身。目前科學家最為普遍接受的丁格犬學名是Canis lupus dingo,認為牠們是從亞洲狼演化而成的一個亞種;最近的研究則指出丁格犬、狗跟狼,全都是源自同一遙遠先祖的表親。
不過長年研究野生丁格犬的雪梨大學野生動物學家馬休·克羅瑟 (Mathew Crowther) ,對這樣的分類法並不滿意。他認為從丁格犬直立的耳朵、濃密多毛的尾巴、以及可以回頭狂吠的頸子研判,丁格犬應當視為一種澳洲特有的獨特物種。然而由於這三百年來,丁格犬跟歐洲移民帶來的狗交配,現在很難分辨出純正跟混血的丁格犬。
Remove ads
特徵
丁格犬是一個從未被徹底馴養的狗種[來源請求]。其中一個原因是牠們在偏遠的地方,與世隔離,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人類較少干預。牠們沒有距離相等的牙齒,也沒有縮短了的吻突,這些特徵可以把其他狗及其祖先伊朗狼區別過來。與狼一樣,雌性丁格犬每年只有一次繁殖期。
起源
已知最早的丁格犬顱骨在越南發現約有5500年的歷史,在東南亞其他區域有發現丁格犬的化石自5000到2500年之久,而澳洲最早的紀錄是在3500年前。
丁格犬的起源始終無法確定,但應跟西南亞的狼隻有關,並可能崛起於人類開始發展農業的同時。現代的看法認為現代的狗是由數支在不同時期和地區馴養的狼的混種,現代的丁格犬應是一種早期馴養的相當純血統的狗品種後裔。在以色列發現14000年之久的類似丁格犬的骨骸,在美洲發現9000年的骨骸是人狼共生關係的證據,當東遷時半馴的犬隻伴隨他們,在美國東南發現的卡羅萊納犬類似丁格犬,並擁有其他犬種沒有的共同基因特徵。
適應性
雜交、分布與棲地
犬科中「狼型犬科動物」是一群大型食肉動物,染色體數目都是 78,因此它們在基因上關係密切,並且有潛力相互交配,產下具生殖能力的雜交後代。在澳大利亞野外,存在著純種野狗、野化家犬,以及這兩者的雜交種,即野狗–家犬雜交後代。大部分關於野狗分布的研究,實際上關注的都是這些雜交種的分布情況。 歐洲人殖民之前,野狗分布於整個澳大利亞大陸。牠們並未出現在塔斯馬尼亞的化石紀錄中,因此推測野狗是在海平面上升、塔斯馬尼亞與大陸分離之後才到達澳大利亞的。農業引進後,野狗的分布受到壓縮;到 1900 年代初期,為了排除牠們進入養羊區,建立了大型阻隔圍欄,包括著名的「丁格圍欄」。加上土地清理、投毒與捕捉,使得野狗與其雜交種在昆士蘭南部、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州與南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原生棲地滅絕。如今,牠們在新南威爾斯大部分地區、維多利亞州、南澳東南三分之一,以及西澳西南角皆已消失。在西澳東部一半地區,以及與北領地、南澳交界地帶,數量稀少。除了這些地區之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其他地方仍被認為常見。
澳洲野狗可被視為一種生態型(ecotype)或生態物種(ecospecies),已經適應了澳洲獨特的環境。牠們現今的分布涵蓋多樣棲地,包括東澳的溫帶地區、東部高地的高山沼原、澳洲中部的炎熱乾旱沙漠,以及北澳的熱帶雨林與濕地。野狗能夠佔據並適應這些棲地,可能也與牠們與澳洲原住民的互動有關。
獵物與食性
澳洲聯邦與各州政府曾進行一項為期 20 年的研究,調查野狗的食性。研究檢視了共 13,000 份胃內容物與糞便樣本。在分析糞便時,可以區分狐狸與野貓的足跡,避免將牠們的樣本誤算進研究,但卻無法區分野狗、野狗–家犬雜交種與野化家犬的足跡。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犬科動物捕食了 177 種獵物,其中包括:哺乳類(72.3%,71 種)、鳥類(18.8%,53 種)、植物(3.3%,以種子為主)、爬行類(1.8%,23 種)、昆蟲、魚類、螃蟹與青蛙(3.8%,28 種)。各地獵物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東北沿海與東南沿海吃較多鳥類,中澳則吃較多蜥蜴。大約 80% 的食物來源集中在 10 種動物:紅大袋鼠、沼澤沙袋鼠、牛、暗色鼠、喜鵲雁、普通毛尾負鼠、長毛鼠、敏捷沙袋鼠、歐洲兔與袋熊。在所捕食的哺乳類中,大約 20% 可歸類為大型獵物。 然而,哺乳類獵物大小的比例因地區而異:北澳熱帶沿岸:主要為敏捷沙袋鼠、暗色鼠與喜鵲雁,占 80% 的食物來源。中澳:歐洲兔取代了許多原生哺乳類,乾旱時期則以牛屍為主要食物。巴克利高原:沒有兔子,也沒有任何單一原生物種主導,僅在長毛鼠大爆發時成為主要食物。福爾特斯克河地區:因缺乏小型哺乳類,紅大袋鼠與普通大袋鼠成為主要獵物。納拉伯平原:紅大袋鼠與兔子為主要食物,兔子攝食量約為紅大袋鼠的兩倍。東澳溫帶山區:低坡主要吃沼澤沙袋鼠與紅頸沙袋鼠,高坡則以袋熊為主。負鼠若在地面被發現,也常被捕食。沿海地區:野狗會巡邏海灘,食用被沖上岸的魚、海豹、企鵝與其他鳥類。
Remove ads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