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門巴士33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澳門巴士33路線是由新福利經營,往返筷子基和柯維納馬路的巴士路線。
簡介及歷史
![]() |
- 2005年4月8日,為配合嘉樂庇總督大橋進行維修和亞馬喇前地改造工程,本線改道行駛,往筷子基方向取消停靠亞馬喇前地中國銀行大廈旁的巴士站。[1]
- 澳門往氹仔:原線 → 殷皇子大馬路 → 亞馬喇前地 → 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 → 何鴻燊博士大馬路 → 西灣湖景大馬路 → 西灣大橋 → 海洋花園大馬路 → 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 → 原線
- 氹仔往澳門:原線 → 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 → 海洋花園大馬路 → 西灣大橋 → 西灣湖景大馬路 → 何鴻燊博士大馬路 → 西灣街 → 南灣大馬路 → 約翰四世大馬路 → 殷皇子大馬路 → 新馬路 → 原線
- 2014年3月15日,配合巴士站分流,取消停靠「氹仔花城」站。[3]
- 2016年1月16日,取消06:18-06:48賽馬會前往筷子基之班次。另外,調整本線服務時間為05:30-00:30,班距為3-8分鐘。
- 2016年6月25日,因配合輕軌高架橋吊裝工作,取消停靠「黑橋/地堡街」站、「澳門運動場」站,改停靠「基馬拉斯/濠景」站。
- 2016年9月24日:[4]
- 「孫逸仙馬路/三家村」站與「泉亮花園」站合併,分別命名為「泉亮花園」和「泉裕豪庭」,改停靠「泉裕豪庭」站;
- 「亞利雅架前地」站與「寶龍花園」站合併,命名為「百利寶花園」站。
- 2016年10月9日,配合氹仔運動場圓形地及周邊道路恢復,恢復停靠「黑橋/地堡街」、「澳門運動場」站。[5]
- 2018年6月30日,因新馬路排水系統工程影響,暫不停靠「新馬路/爐石塘」、「殷皇子馬路」站,臨時停靠「粵通碼頭」、「河邊新街/下環」站。
- 2018年8月17日起,新馬路恢復雙向行車,本線恢復原線行駛。
- 2019年4月6日,為配合「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暫不停靠「十六浦」站。
- 2019年7月27日起,多個巴士站開始改名/站點變更:
- 「水上街市」站改名為「沙梨頭街市」;
- 「第二警司處」站改名為「北區警司處」;
- 取消停靠「土地廟前地」站,改停靠「沙梨頭/華寶工業大廈」站。
- 2019年8月31日起,因「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已完工,本線恢復原線停靠。
- 2020年7月26日起,因「罅些喇提督大馬路加建排洪雨水管道工程」影響,暫不停靠「提督/紅街市」、「蓮峰游泳池」站,臨時停靠「勞校幼稚園附近臨時站」、「筷子基衛生中心」站。[7]
- 2021年11月8日至2022年5月21日,因工程關係,暫不停靠「泉悅花園」、「嘉模泳池」、「氹仔官也街」站,臨時停靠「奧林匹克大馬路」站,以及位於「黑橋/地堡街」站的附近臨時站。
- 2022年7月18日至22日,因宣佈延長「相對靜止管理」措施,本線維持上述措施。[12]
- 2023年7月3日起,為理順和明確巴士站名稱,「新馬路/永亨」站改名為「新馬路/華僑」。[14]
Remove ads
使用車輛
![]() |
本線開辦初期,主要採用三菱Rosa小巴行駛,後來改為以1997年平治O814型中巴為主力。隨著客量增長,原有的平治巴士不足以應付龐大需求,本線改為採用大型巴士行駛,例如1989年三菱Fuso大巴。
- Dennis Dart
- Dennis Dart SLF 10米
- 蘇州金龍10米大巴
- 蘇州金龍12米大巴(多數由馬會單頭開出)
- 蘇州金龍KLQ6108GQ30
- Dennis Dart SLF 11米
- 蘇州金龍KLQ6109GQ
- 蘇州金龍KLQ6108GQ28E4
- 蘇州金龍KLQ6108GQE5
- 蘇州金龍KLQ6106GHEV1
- 蘇州金龍KLQ6106GHEV2
電牌
路線資料
Remove ads
客量
![]() |
- 本線可以說是氹仔「線王」,由於該線途經市中心新馬路、主要旅遊區等人口密度高地區,加上氹仔人口增長,巴士需求量上升,再加上往返氹仔的通勤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雖然在上午尖峰時段的班次達到3分鐘一班,但也經常出現滿載的情況,3-4輛巴士同時滿載上下客的情況亦十分常見。
- 2016年9月份,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稱,3及33路線日載客量更接近3萬人次,為全澳最多乘客乘坐的路線,未來有需要對相關線路加開特班車或改用更大型巴士載客。
- 2019年9月,33路線日均載客量為28211人次,僅次於3路線。
- 根據2020年公報,本線在2019年度共開出86,074班,乘車人次為8,783,426人次,平均每班接載102人次。
- 根據2022年第一季統計,日均乘客量達21,871人次,僅次於3路線。[15]
- 根據2022年第二季統計,日均乘客量達20,456人次,但被MT4路線超越。[16]
- 根據2023年第一季統計,日均乘客量達22,964人次,比第二名25B多出200多人,重回榜首。[17]
Remove ads
重大意外
- 2009年2月19日,一輛33路線Dennis Dart大巴,在行經新馬路往氹仔方向時,懷疑閃避途人失控,撞到路旁的騎樓柱,造成巴士上10名乘客受傷。事故發生的行車線、一度要封閉大約半小時,交通受阻。
- 2017年3月22日晚上11時,兩輛新福利巴士(車隊編號:K173、K182),分別是往氹仔及往澳門行駛的26A及33路線,於大橋上迎面相撞,造成達32人受傷,事故更令大橋封閉至清晨,而該意外更成為本澳至今傷者人數最多的單一交通事故。[18]
- 2020年11月7日,一輛33路線金龍KLQ6108GQE5大巴(車隊編號:K405),在氹仔地堡街近氹仔中葡學校,懷疑機件故障,撞入氹仔地堡街商舖。事故造成在巴士上的兩男四女,及在商舖工作的一名男外僱受傷。全數送往山頂醫院治理。其中,男外僱身體多處裂傷、出血及肋骨骨折。需要接受手術及留院治療,目前情況穩定。其餘傷者情況良好,接受治療和觀察後,已離開醫院。事故令氹仔地堡街、飛能便度街路段,封閉四個小時。待巴士拖離及清理現場後重開。[19]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註解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