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濠梁之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濠梁之辯,即魚樂之辯,是指戰國時代的兩名思想家莊子和惠施的一次辯論。這次辯論以河中的鯈魚是否快樂,以及雙方怎麼知道魚是否快樂為主題。
背景
莊子是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和惠施既是朋友又是辯論的對手。《莊子》一書裡多次提及兩人的辯論。[2]「濠梁之辯」是其中的一次,其文字記錄出自出自《莊子·秋水》。濠水是河名,在今天的安徽省鳳陽;「梁」是古人對橋的稱呼。[3]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和惠子(惠施)出遊至濠水的橋梁上。莊子說。「鰷魚自在地游水,這就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如何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如何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知道什麼);而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周全的(判斷)。」莊子說:「請回到原本的問題。你問『你如何知道魚快樂』這句話,表示你明白我知道魚快樂後才問我(知道的方法),我(的方法)是在濠水上(觀察後)才知道的。」
分析
因濠梁之辯出自《莊子》一書,目前無法確定故事是否只是莊子為了闡述他的觀點編造而成。尤其是惠施目前所能夠掌握的資料僅僅是出自《莊子·天下篇》,其本人的著作已經遺失,因此我們所能掌握的惠施的學說只有「厤物之意」。[1]
有觀點認為,濠梁之辯中,惠施代表的是理性思考。他就事論事,覺得人不可能感知魚是否快樂,同時也不會將自己的快樂轉移到外物之中。與他相反的是,莊子以自己對外物的理解作為外物的狀況。他自己高興,就將自己的高興之情表達到河流中的魚身上,認為魚也很快樂。[4][需要較佳來源]
惠施認為不同的認識主體(人、魚、或其他物種)無法真正認識彼此的認識(例如,知道別人知道什麼),但莊子發現這種觀點是一種悖論,因為若無法認識其他主體的認識,就無法斷定其他主體無法認識,但惠施回應莊子的相關挑戰時還是沒察覺這是個悖論。於是莊子回到惠施一開始的問題(「安知魚之樂」),並且故意忽視其反問法的修辭而將其理解為真實的提問(知道魚之樂的方法是什麼),才會對惠施說「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並最後說出知道魚之樂的方法就是在河上觀察。[5][與來源不符]。
Remove ads
理解
整個辯論可以用以下流程來理解。
- 莊子觀點:人能感知魚的快樂。
- 惠施觀點:人不能感知魚的快樂。
辯論回合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