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火星衝日

天文學術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火星衝日是指火星地球太陽幾乎排列成一線,地球位於太陽與火星之間。此時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最近,而且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所以明亮而易於觀察。火星相鄰兩次衝日的時間間隔約為779天,最近一次出現在2025年1月16日,下一次火星衝日將出現在2027年2月19日。[1]

因為火星在近日點時的表面活躍程度(例如表面沙塵暴)或表面地形均能肉眼可見,火星在人類探索地外文明的重要性之下,而火星衝日相對於其他時候的視直徑會大許多以至能清楚看見表面狀況,因而火星歷次大衝之時,不少天文愛好者(甚至有天文台參與)均以鉛筆目視掃描記錄表面活躍的現象或者是拍攝的主要對象。

19世紀聲稱發現的「火星運河」以至現在以攝像頭接駁望遠鏡清晰紀錄火星短短幾天的塵暴與極冠的變化也多是在火星大衝的這一段日子完成的。

相關概念

行星在近日點前後的衝較接近地球,亮度也是歷次衝日之中最亮的,這個衝即大衝。最近的一次火星大衝發生在2018年7月27日。下一次火星大衝發生在2035年9月15日,此時藉助普通天文望遠鏡已能清晰地看到它的白色極冠。

火星衝大約每兩年出現一次,但每次衝的火星視直徑有分別,例如 xx 年火星衝的最大直徑只有 20 角秒,yy 年火星衝則有 25 角秒,於是我們就以「大衝」來強調 yy 年的衝,其它接近地球的期間的「衝」只叫做「衝」和「接近」,沒有「中衝」、「小衝」或者「中接近」、「小接近」的說法。

日本國立天文台在2020年「火星の接近」基礎知識注釋3[2]中提及「中接近」這個沒有定義的錯誤名詞。是首次在日本國立天文台火星衝的文件中出現。

由日本天文學會編輯,日本政府文部省公佈日本天文學名詞[3]是沒有「中接近」和「小接近」這兩個不合規格的天象名詞。

在火星最接近地球時,會有「超級火星」的說法。

Remove ads

歷史記錄

說「火星衝」等於「火星最接近地球」 ,如果不求精密,這是可以的。但要精密計算,「衝」與 「最接近地球」的意義便不能混淆,因為「衝」並不等於「最接近地球」。

1877年9月3日,日本時值西南戰爭,當地民眾敬仰對抗政府的西鄉隆盛,當時的火星稱為西鄉星[4]

2003年8月27日,視直徑25.1角秒 (2003年8月29日火星大衝)

2018年7月31日,視直徑24.3角秒 (2018年7月27日火星大衝)

2035年9月11日,視直徑24.6角秒 (2035年9月11日火星大衝)

更多資訊 日期, 現象 ...

由公元0年至3010年期間,火星最大接近在 2729年9月9日,視直徑25.2角秒。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