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克蘭政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烏克蘭政治為雙首長制代議民主制架構,並採用多黨制。內閣擁有行政權。烏克蘭最高拉達擁有立法權。
在1991年獨立後不久,烏克蘭任命立法委員會撰寫新憲法,採取多黨制,並立法保障少數民族的公民與政治權。1996年6月28日,新的民主憲法正式通過,明訂多元政治制度並保護基本人權與自由。
法律保障宗教自由,但宗教組織須向地方管理當局及中央政府登記。1991年的法律保障少數民族的就學與文化設施、使用母語的權利。根據烏克蘭憲法,烏克蘭語為唯一官方語言。然而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有著顯著俄羅斯族的地區,在公務上[來源請求]使用俄文的情形十分普遍,但近年因俄羅斯入侵的關係,大量烏克蘭人棄用俄語,改用國語。
法律保障言論自由,但管理當局有時會透過各種方式向新聞媒體施壓。其中,政府當局未能徹底、可信、透明的調查2000年獨立記者格奧爾基·貢加澤的失蹤謀殺案,為烏克蘭帶來負面的國際形象。
官方工會已歸入工會聯盟(Federation of Labor Unions)。1991年,包括烏克蘭礦工獨立聯盟(Independent Union of Miners of Ukraine)在內的數個獨立工會成立,並且組成自由工會諮詢委員會(Consultative Council of Free Labor Unions)。雖然法律保障罷工權,但基於政治要求的罷工是禁止的。
Remove ads
行政部門
總統任期為五年一任,由公民普選產生,寓所在瑪莉英斯基王宮。總理由總統提名,須獲得議會同意。總理與內閣人選在法律上分別由總統和總理提出,並由議會任命。
立法部門
烏克蘭議會共有450位議員,任期為五年一任(2006年以前為四年一任),由普選選出。2006年以前,半數議員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另一半議員則由單一選舉區選出。自2006年3月議會選舉起,所有席次都由政黨比例代表制選出。2012年後又改回半數議員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另一半議員則由單一選舉區選出並禁止政黨聯盟。
司法部門

憲法管轄權:
- 烏克蘭憲法法院
一般管轄權:
法律、議會與內閣法案、總統令、克里米亞議會法案(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若是牴觸《烏克蘭憲法》,將由烏克蘭憲法法院宣布無效。其他基準法案則交由司法審查。烏克蘭最高法院是一般管轄權法院系統的主體。
《烏克蘭憲法》規定由陪審團審判,但尚未落實。司法部門的改革正在進行。烏克蘭檢察總長(Prosecutor General of Ukraine)擁有廣泛的控管和監督權力。
政黨
烏克蘭政黨為數眾多,多數屬於小型政黨,知名度不高。小黨為了參加議會選舉經常組成多黨聯盟(選舉聯盟)。總體來說,烏克蘭社會對於政黨的信任度極低。[1]
公投及選舉
公投的問題是「你是否支持烏克蘭獨立」[2][3]。公投的投票率是84.18%,92.3%的投票者支持烏克蘭獨立。同一天還舉行了烏克蘭總統選舉[4]。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議會發表了《烏克蘭獨立宣言》。此宣言在獨立公投結束後受到正式承認。
從1991年到1994年三年間,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通過了約400部法律,沿用1978年蘇聯時期制訂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並對其進行了 200 多項修正,搭建起新的國家權力機關,完成了從蘇維埃加盟共和國向獨立國家的轉變。
- 2000年修憲公投
- 1994年總統選舉
1994年總統選舉中庫奇馬勝出。庫奇馬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向自由市場經濟轉變的經濟體制改革政策和綱領,希望通過私有化達到摧毀強大的蘇聯官僚體系的政治目的。到了尤先科和亞努科維奇執政時期,寡頭利益集團的影響力就已超越總統的影響力,國家權力已成為寡頭們的附庸。利益集團紛紛扶持自己的政黨和政治家,有些寡頭甚至親自出馬參加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頓涅茨克寡頭集團的艾哈梅托夫、寡頭菲爾塔什主要支持地區黨和亞努科維奇,第聶伯彼得洛夫斯克集團的寡頭科洛莫伊斯基和其他寡頭支持尤先科、季莫申科,以及政黨「我們的烏克蘭」和「季莫申科聯盟」。
- 1999年總統選舉
庫奇馬在第二輪投票中擊敗西蒙年科當選。
- 2004年總統選舉
2004年總統大選的第二輪選舉(2004年11月17日)引發了橙色革命。這一系列的和平抗議行動導致了第二輪選舉結果宣告無效。烏克蘭最高法院下令在2004年12月26日重新投票,並要求執法單位調查選舉舞弊事件。
- 2010年總統選舉
亞努科維奇獲得了48.95%的選票,贏得了選舉。
- 2014年總統選舉
由於2014年烏克蘭革命而提前舉行。[5]彼得·波羅申科獲勝。
- 2019年總統選舉
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經兩輪投票,以73.23%的得票率獲勝,於2019年5月20日宣誓就任烏克蘭總統[6]。
Remove ads
- 2002年議會選舉
- 2006年議會選舉
- 2007年議會選舉
只列出本次選舉有獲得席次的政黨
- 2012年議會選舉
地區黨在選舉中獲勝,保持議會第一大黨地位。反對派的力量有所削弱,「烏達爾」(UDAR,突擊黨)和全烏克蘭「自由」聯盟為烏克蘭政治生活中的後起力量,值得關注。[7]
- 2014年議會選舉
- 2019年議會選舉
新任總統弗拉基米爾·澤倫斯基在5月21日就職典禮上宣布解散議會導致選舉提前。[8][9]
Remove ads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1992年,部分親俄羅斯的克里米亞政治組織主張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在1954年蘇聯時期,當時的第一書記赫魯雪夫為了紀念《佩列亞斯拉夫條約》300周年,將克里米亞自俄羅斯改隸烏克蘭。1992年6月,克里米亞和烏克蘭議會作出決議,克里米亞繼續受烏克蘭管轄,但維持重要的文化與經濟自治,創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
參與的國際組織
BSEC、CE、CEI、CIS、EAPC、EBRD、ECE、IAEA、IBRD、ICAO、ICRM、IFC、IFRCS、IHO、ILO、IMF、IMO、Inmarsat、Intelsat(未簽約國)、Interpol、IOC、IOM(觀察員)、ISO、ITU、NAM(觀察員)、NSG、OAS(觀察員)、OPCW、OSCE、PCA、PFP、UN、UNCTAD、UNESCO、UNIDO、UNMIBH、UNMIK、UNMOP、UNMOT、UPU、WCO、WFTU、WHO、WIPO、WMO、WToO、WTrO、桑戈委員會(Zangger Committee)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