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熱帶氣旋等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帶氣旋等級
Remove ads

熱帶氣旋風力等級(英語:tropical cyclone scales),熱帶氣旋系統的風力刻度區分,取決其最大持續風速在流域英語tropical cyclone basins所在位置。由氣象部門監測熱帶氣旋,只有少數等級刻度為人正式採用,但也存在另一些風級刻度,如氣旋能量指數、功耗指標、綜合動能指標和颶風嚴重程度指數英語Hurricane Severity Index

大多數氣象機構推薦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和使用的持續風速的定義是,在高度為10公尺(33英尺)之處的10分鐘內的平均風速。然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則量測在海平面上方高度為10公尺(33英尺)之處的1分鐘內的平均風速[1][2]新德里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意指印度氣象局)規範所採用以每3分鐘的平均週期。澳大利亞規範則考慮每3秒的陣風風速和10分鐘內的最高持續風速之平均等2項因素[3][4]。這使得流域風速差異很難進行直接的比較。

所有流域的熱帶氣旋命名時,參照持續風速襲擊有否達到35節(40英里每小時;65公里每小時)以上。

Remove ads

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中北太平洋

更多資訊 級別, 風速 ...
更多資訊 熱帶 風暴, 熱帶 低氣壓 ...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
Remove ads

西北太平洋

東京颱風中心熱帶氣旋等級
TD TS STS TY VSTY VITY

任何熱帶氣旋於180°100°E的北半球之間萌發,統由位在日本東京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日本氣象廳,代表WMO / ESCAP的颱風委員會進行負責及監督。其他預警中心,如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CWA)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中國氣象局(CMA)和香港天文台也協同監視熱帶氣旋流域內動向發展[5]

無論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將「強烈熱帶風暴」合併歸類到熱帶風暴,然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對風速已達到130節(每小時240公里),判定為具超強颱風類別[5]。此外,臺灣中央氣象署(CWA)採用自己的颱風等級中文規範,惟以颱風委員會的英文規範為基準[6]

儘管,大多數機構採用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判定,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採用每1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判定,以及中國氣象局(CMA)採用每2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各有不同[5]

另外,在2014年後期,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宣佈,他們將在2015年起正式增設超強颱風等級,以評價中心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超過每小時220公里的熱帶氣旋,後於2022年將超強颱風的標準下調至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超過每小時185公里。

Remove ads

北印度洋

更多資訊 級別, 持續風速 (每3分鐘平均風速) ...

100°E45°E之間的北半球中任何熱帶氣旋的發展由印度氣象局在印度新德里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負責監控。其他的預警中心,如留尼旺RSMC、孟加拉國氣象部門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監測熱帶氣旋流域內發展。新德里RSMC採用每3分鐘平均週期持續風速來確定熱帶氣旋強弱。[7][8][9]

西南印度洋

澳洲與斐濟

更多資訊 級別, 持續風速 ...

南半球以東(南太平洋),所有熱帶氣旋形成90°E的氣象監控,是委由澳洲氣象局斐濟氣象局,擇一或一同擔任[4]。這兩個預警中心使用澳大利亞的熱帶氣旋強度規範,其衡量採用6級分類系統,基礎採熱帶氣旋10分鐘內,其最大持續風速分級[10]。這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它採用1分鐘內的最高持續風速量測有所不同[1]

當具有風速低於34節(每小時63公里)熱帶氣旋形成的160°E以東它被標記為無論是熱帶擾動或斐濟氣象局的一個熱帶低氣壓[4]。如果它形成於160°E以西,它被澳大利亞氣象局標記為一個熱帶低氣壓[4]。然而,如果它形成於10°S以北和90°E125°E之間內,會由印尼雅加達熱帶氣旋警告中心標記為一個熱帶低氣壓[11]

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應達到34節(每小時63公里),它將被TCWC或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進行命名,被列為熱帶氣旋[12]。如果氣旋加強進一步達到64節(每小時118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然後旋風將被指定為三級強烈熱帶氣旋[12]。當熱帶氣旋的最大持續風速大於107節(每小時198公里),和陣風高於151節(每小時280公里),將被歸類為五級強烈熱帶氣旋[12]

Remove ads

地中海

其他


註: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於2018年4月16日才使用和香港天文台同樣的熱帶氣旋等級,比後者遲了9年。[14][15]

風速單位轉換

熱帶氣旋的強度一般根據平均風速評定,世界氣象組織(WMO)建議使用接近風暴中心海平面上高10公尺(33英尺)處之10分鐘內的平均風速[16]。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還有印度氣象局,分別採用每1分鐘[17]、每2分鐘[18]和每3分鐘[19]平均風速計算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力。根據美國和中國的定義所測量到的平均風速,會比聯合國定義的稍高。另一方面,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之前採用每小時平均風速計算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力,結果會較低,並且帶來一些爭議。

其中1分鐘內與10分鐘內的平均風速按中國大陸等大部分區域官方採用的Dvorak標準的近似換算公式為:每10分鐘平均風速=每1分鐘平均風速乘以0.88[20][21]。而另一方面香港天文台採用0.9倍率換算,並2010年亦有新研究認為0.93倍率較合理[22]。另外,2分鐘內與10分鐘內的平均風速的換算方法,按氣象出版社出版的《應用氣象手冊》第二章表2.4.3為每10分鐘平均風速=每2分鐘平均風速乘以0.88再加0.8(米每秒)。而雖然印度聲稱採用每3分鐘平均風速,但因為他們並沒把德沃夏克分析法中所得出的數據作修改,因此可視同每1分鐘平均值處理[23]

Remove ads

分級

不同的地區對熱帶氣旋也有不同的分級方法,在美國,颶風會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SSHS)按強度分為1至7級[24]

以下是各個氣象機構對不同強度熱帶氣旋的分級:

更多資訊 熱帶氣旋分級[25][26], 博福爾氏風級 ...

Thumb

分級系統的限制

熱帶氣旋的分級的強弱與熱帶氣旋所造成的破壞並沒有必然關係。不同於評估地震所造成影響的麥加利地震烈度,現時對熱帶氣旋的分級只會考慮其風速。較弱的熱帶氣旋可以比較強的造成更大的破壞,這主要取決於其他外在因素,如受影響區域的地形、熱帶氣旋帶來的總雨量等。例如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儘管強度弱,但因為其範圍廣闊,在登陸中國後於內陸地區造成廣泛而持續的強降水,竟帶來244.48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損失[34];相反,有許多遠較碧利斯強烈的熱帶氣旋因為未有登陸或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登陸,甚至因為其覆蓋範圍或風圈小,所以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相關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