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送王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送王船
Remove ads

送王船,又稱燒王船祭王船,是華人的一種民俗祭祀活動,多流行於南中國海沿岸閩民系聚居區,在閩南福州莆田潮汕地區均有分佈,後經過閩南民系移民將其帶到台灣東南亞,使閩南民系的送王船成為最具知名度的送王船習俗。「送王船」是閩南、台灣對其的稱呼,在福州稱之為出海送船,馬祖稱之為送大王船,莆田稱之為送王爺船送大王爺。各地送王船祭祀的神祇也不同。

快速預覽 送王船—— 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國家 ...
Thumb
柳營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拍攝)
Thumb
柳營代天院燒王船(2011年拍攝)

2009年10月,安定真護宮王船祭歸仁仁壽宮王船醮典暨遶境被登記為中華民國臺南市文化資產,歸類為民俗類。2011年,送王船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1]。2013年,入選馬來西亞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022年1月29日,送王船入選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Remove ads

起源

送王船習俗的起源於王爺千歲信仰。此信仰所崇拜的王爺多被認為是瘟神,但也有鄭成功信仰、海難者孤魂信仰等等諸多說法。[3]

分類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就是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邊火化,送神歸天,盛行於福州漳州;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於泉州廈門。而鄰近的潮汕地區同時存在與之類似的兩種習俗。

各地習俗

閩南及台灣

送王船在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又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認為千歲如人間的欽差巡按,奉天命來作代天巡狩,大多採行「數年一」,每幾年就舉辦一次大型豐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災禍或瘟疫時,亦會迎請千歲至該地區鎮壓,或舉行「送王船」儀式等[4]

福建各地皆有「遊天河」之俗,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邊火化,送神歸天。

而「遊地河」就是製造真船,將王爺的神像連同祭品、糧食,搭載在一艘富麗堂皇的特製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萬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個村落,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廟以護庇民眾,臺灣許多知名的王爺廟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廟。此俗明清至民國時盛行,每3年舉行一次,祭典極隆重,稱之為「王醮」。民國時期,泉州富美宮附近還有一專門製造「王船」的工場,祭典就在晉江江邊舉行,有些「王船」漂至台灣海岸,故台灣王爺崇拜多源於閩南。[5],據說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便是這樣而來的。《閩雜記》載:「漳府屬亦有之,然亦皆綾紙糊耳。惟廈門人別造真船,其中諸物,無一贗品,並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沒,計一船所費,或逾中人之產,付諸無用,殊可惜也[6]。」另外,由於放流王船,流至外莊,依例則必須大加祭祀,舉辦隆重祭典,清朝中葉以後,台灣人為了避免使他鄉鄉民耗費過多金錢,多改採用焚燒王船的方式,將神明送歸天庭。

Remove ads

潮汕

在潮汕的部分地區,亦有類似「送王船」的送瘟神習俗,一般在農曆正月或是二月初二舉行。送瘟神有兩種方法,一種與「遊天河」接近,叫做「送香船」;一種與「遊地河」接近,叫做「送竹龍」。香船和竹龍形式相似,都是由竹子和紙製作成,香船最後會被火化焚燒,而竹龍會被放去河中用石頭等重物壓住直至沉沒。在送香船前,部分地區會先進行召香船的儀式,期間男女老少會用手觸摸香船的不同部位以求祈福,而主持儀式者也會唸誦召香船歌,召喚結束後香船便被視作不祥之物將被火化。亦有地區在抬香船時會有人群向香船投擲石塊和點燃的香等物。在焚燒香船前,亦會進行營老爺的活動,將老爺請至香船面前監督焚燒。另外,爭奪香船的祭品雞肉也是送香船習俗中的一部分。「送竹龍」活動由於被視作不祥之物的竹龍會漂至下游村落,引發村落之間的爭執,因而逐漸被廢棄。[7][8][9]

福州及馬祖

福州民系亦存在送船的習俗。

在福州送王船習俗中祭祀的神祇為五帝(即五福大帝),係瘟神。此送王船習俗又稱「送船」、「送王船」,多在農曆六、七月間舉行,俗稱「六月會」。舊時南臺(今在臺江區)有復初庵、白龍庵、九福庵、一真庵、廣慧庵等九個庵,會舉行這類活動。每年五月初六開堂,費用向商店居民攤募。先是「請將」,由五帝的部將七爺八爺等為出巡前驅,所有神將全部出動。五帝在後,目的是抓捕疫鬼。繼之「查夜」,由各神將夜間巡行,搜捕漏網的疫鬼,俗稱「撞神」。之後擇日遶境,對疫鬼進行總搜捕。最後便是舉行「出海」儀式。信眾用薄板和竹紮成船骨,糊以五色綾紙,內設神座及儀從供具等,稱之為「辦水菜」。另外在船上放入一個木桶,將豬血、鷄毛等污穢之物置於其中,稱之為「福桶」。七爺八爺在先,各神將在後,押著由數十人抬著紙船和福桶,將船與桶一齊在閩江焚化,寓意將疫病之鬼流放於海上。[10][11][12]此活動在文革以後被禁止。

臺江區九案泰山的信眾每隔十二年會舉行一次做半段的儀式,持續七晝夜。在儀式的最後一天,也會舉行「出海」的儀式,其方式與送五帝的出海很相似。[13]

此外,福州也有「送狀元船」的習俗,乃是祭祀水部尚書公陳文龍。這一習俗流行於閩江下游一帶,陳文龍因為抗元殉國,福州人感其忠孝節義,便有送狀元船的習俗,代表送水部尚書回莆田家鄉探親。狀元船沿著漂流,信眾互相接力迎船、送船,直至入海。同時也有海上巡安的意義。此信俗後來被漁民帶往馬祖。[14]

馬祖,海祭船的習俗一共有三類。第一類為送瘟神的王船;第二類為祭祀陳文龍的「送狀元船」,自福州傳入北竿;第三類為代表漁汛開始的文武太平船,自筱埕地區傳入[14]。關於太平船的起源,相傳古代福建有一名舉人遭遇海難,鄉人為表示紀念,特意建造大王船來祭祀他,此大王船又稱「太平船」。在祭祀之前,兩週以上時間的都要齋戒吃素。祭祀時,以公豬、全雞、全魚與熟蛋(又稱太平蛋)為代表祭品,其大致與元宵擺暝的供品擺設方式相似,之後就是進香、燒紙。送王船之前,信眾在道士帶領下繞廟一週以表虔誠。[15]

Remove ads

莆田

莆田城廂區靈川鎮東汾五帝廟也有送王船的習俗,該習俗祭祀的神祇為五帝(即五福大帝)。每年端午節,當地信眾都要燒化紙紮的龍舟以敬謝五帝,同時驅邪避災。[16]

此外,荔城區北高鎮後積村的萬靈宮(俗稱大王爺廟)也存在類似的信俗,稱「送王爺船」、「送大王爺」。該儀式祭祀的是莆田本地的抗倭將領孔兆熙(民間稱之為大王爺)。二月初一遶境之後,將王爺船送到萬靈宮門口焚化,寓意其在另一個世界訓練水師保衛家國。[17]

參見

  • 扒天姬,流行於香港圍村的類似信俗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