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燧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燧石俗稱火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矽質岩石[1],主要由隱晶質石英(SiO2)組成[2],緻密、堅硬,多為灰、黑色,敲碎後具有貝殼狀斷口,根據其存在狀態,分為兩種類型:
- 層狀燧石:多與含磷和含錳的黏土層共生,分層存在,單層厚度不大,但總厚度可達幾百公尺,有塊狀和鮞狀的區別。
- 結核狀燧石:多產於石灰岩中,有球狀、卵狀、棒狀、盤狀、葫蘆狀、不規則狀等結核體,一般只有5-15公分,大的可達1-2公尺。



燧石由于堅硬,破碎後產生鋒利的斷口,所以是最早為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所青睞,絕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擊製造的,燧石和鐵器擊打會產生火花,所以也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中國古代常用一小塊燧石和一把鋼製的「火鐮」擊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燧石槍也是利用扳機擊打火石引發火藥的。現代利用燧石的堅硬性質,將燧石作為研磨的原料。
產生
燧石的確切形成方式尚不清楚,但人們認為它是成岩過程中沉積岩被壓縮而發生化學變化的結果。一種假設是凝膠狀物質填充沉積物中的空腔,例如甲殼類動物或軟體動物鑽的孔,並導致矽化。這個假設肯定可以解釋所發現的燧石結核的複雜形狀。多孔介質中溶解二氧化矽的來源可能是矽質海綿(demosponges)的針狀體。某些類型的燧石,例如來自英格蘭南海岸的燧石及其在英吉利海峽法國一側的燧石,含有海洋植物化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