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爆誕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爆誕龍(屬名:Ekrixinatosaurus,意為「爆炸中誕生的蜥蜴」)是一屬阿貝力龍科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約1億至9700萬年前的白堊紀,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目前只有一個已知物種:諾氏爆誕龍(Ekrixinatosaurus novasi),種名紀念費爾南多·諾瓦斯博士對阿貝力龍科研究所作的貢獻。
Remove ads
發現及命名
模式種諾氏爆誕龍於2004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豪爾赫·奧蘭多·卡爾沃(Jorge Calvo)、智利古生物學家大衛·魯比萊-羅傑斯(David Rubilar-Rogers)和凱倫·摩瑞諾(Karen Moreno)一同敘述、命名。化石是在阿根廷里奧內格羅省、內烏肯省及門多薩省的燭台組(Candeleros Formation)被發現,散佈在15平方公尺的區域,由太平洋管線公司(Gasoducto del Pacífico Company)於Bajo del Añelo進行天然氣管線開鑿時所撞見。這個地層年代可追溯至1億至9700萬年前,由紅色的岩床構成,其中發現了不少知名恐龍,如南方巨獸龍、利邁河龍、雷尤守龍、安第斯龍。[1][2]
在發現爆誕龍以前,薩氏食肉牛龍、加氏奧卡龍是阿貝力龍科中化石最完整的物種。爆誕龍的遺骸,因為有一些在其他物種中過去未知、未發表、或保存狀態很差的骨骼部位,而能填補更多有關阿貝力龍科解剖學的資訊。正模標本MUCPv-294保存良好但關節脫落,包含:左上頜骨、部分右上頜骨、顱骨基部、成對齒骨、牙齒、頸椎、一個胸椎、薦骨和尾椎、脈弓、肋骨、髂骨、恥骨、坐骨近端、左股骨、右股骨遠端、左右脛骨、左腓骨近端、左距骨、跟骨、蹠骨、趾骨、腳爪。[1]
Remove ads
敘述

爆誕龍是種大型阿貝力龍科,擁有相對大的頭部和健壯的後肢。特徵組合包括:大頭骨、眼眶背側明顯的上眶脊、橫向收縮的頸椎、粗短的前肢、脛骨短於股骨表示牠是大而沉重的動物,並於種內或種間打鬥中能夠承受強烈的衝擊。[3]唯一已知的標本過去估計身長7至8公尺,[1]而一些認為本屬是目前所知最大型的阿貝力龍科,身長可達10至11公尺,超越食肉牛龍的標本數值。[3]但後來研究人員注意到這僅基於兩者頭骨的絕對大小,因為爆誕龍的頭骨很大;而忽略了肢骨比例,後者顯示食肉牛龍實際上大於爆誕龍,但其頭部比例上較小。[4]

爆誕龍的頭骨呈方形,並且與其他大型肉食恐龍相比,比例上更短、更深。下頜向上彎曲,這是某些阿貝力龍科的共有特徵。[5]根據與食肉牛龍、瑪君龍的比較,估計頭骨長約83公分;此外,雖然阿貝力龍的上頜骨不完整,保存下來的尺寸與爆誕龍的相近。[3]如同其他阿貝力龍科,臉部骨頭(尤其是鼻骨)帶有數個小孔洞和棘刺。在牠生前這些骨頭可能被褶皺或角質皮膚所覆蓋。[5]上頜骨短、有16個齒槽。有些牙齒短、側扁、前後緣都有鋸齒狀。[1]爆誕龍的上頜骨還有背向突起的起伏枝(ramus)、以及短的吻枝,代表頭骨形狀相對較高。[3]
分類

卡沃等人(2004)的研究將爆誕龍分類為阿貝力龍科,進行了一個初步、關於爆誕龍與其他當時骨骼相對完整的阿貝力龍科物種之間系統發育關係的支序分類分析,發現牠較接近食肉牛龍族,而離角鼻龍較遠。[1]一份2008年的研究將爆誕龍與蠍獵龍互成姊妹群:[6]
食肉牛龍亞科 Carnotaurinae |
| ||||||||||||||||||||||||||||||
Remove ads
參見
- 角鼻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