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因斯坦環形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愛因斯坦環形山(Einstein)是月球正面西側邊緣一座巨大的撞擊坑,直徑181.47公里[1],中心月面坐標16.60°N 88.65°W[2]。其可視性高度依賴於月球的攝動[1],但即便如此,除了從軌道觀察外,它的更多細節在地球上難以看清。

探索和命名
該環形山的發現者難以確定,流傳最廣的是派屈克·穆爾於1939年所發現[3][4][5]的說法可能有誤[6]。二十世紀中期,威爾斯工程師兼業餘天文學家"休·珀西·威爾金斯"(Hugh Percy Wilkins)以十七世紀西班牙天主教經院哲學家、傳教士、數學家及文學家"胡安·德·卡拉慕夷·羅布科維奇"(Juan Caramuel y Lobkowitz)之名命名它為"卡拉慕夷"[7][8],並以該非正式名稱使用了一段時間,但該名稱(幾乎所有威爾金斯命名的其他名稱)並未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採納[9]。1963年英國天文學家尤恩·阿代爾·惠特克和"大衛·亞瑟"(D.W.G. Arthur)以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名命名它為"愛因斯坦環形山"[1],1964該名稱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接受[2]。威爾金斯的月圖也有一座叫愛因斯坦的撞擊坑,但它是一座不太引人注目的隕石坑-"辛普路斯 D"(simpelius D)[3]。
Remove ads
描述
愛因斯坦環形山位於風暴洋西側200公里處,北面接近莫塞萊環形山,東南與道爾頓隕石坑、瓦斯科·達伽馬環形山及玻爾隕石坑相毗鄰,南面橫亙著80公里的玻爾月谷。
愛因斯坦環形山是一座古老的撞擊坑,形成於前酒海紀代。在此後,在該區域形成了很多更小的撞擊坑,其中最大的一座是位於環形山中間,產生於晚雨海世的"愛因斯坦 A"。很顯然,它的出現摧毀了愛因斯坦環形山的中央峰。衛星坑"愛因斯坦 A"直徑0公里,內壁帶有階地結構和中央峰的撞擊坑,其外壁圈占了環形山內約一半直徑的面積。愛因斯坦環形山深度3.032公里[10],坑壁較周邊地區高出1.88公里[10],坑底表面也散布著數座更小的隕坑,西南地表相對平坦;坑內西側有二座底部有裂縫的隕坑,據認為它們都是南面東海大撞擊發生時形成的次生坑[11]。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愛因斯坦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另請參閱
- 小行星 2001 愛因斯坦
參考文獻
資料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