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登堡豬籠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登堡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attenboroughii)菲律賓巴拉望省中部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1]其種加詞來源於著名播音員和博物學家大衛·艾登堡。[2][3]其模式標本採集於巴拉望省中部的維多利亞山。[1]
2010年5月,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物種考察國際研究所將艾登堡豬籠草列為「2009年十大新物種」之一。[4][5]2012年,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與倫敦動物協會合作將艾登堡豬籠草列入《2012年世界100個最受威脅的物種列表》中。[6]
植物學史
經過2個月對菲律賓群島豬籠草物種的實地考察,2007年6月,阿拉斯泰爾·羅賓遜、史都華·麥克佛生和沃爾克·海因里希描述了艾登堡豬籠草。[7]該考察源於2000年一些傳教士在維多利亞山上發現了一種巨大的豬籠草。[3][8][9][10]
2009年2月,艾登堡豬籠草的正式描述發表於《林奈學會植物學雜誌》。「A. Robinson AR001」號標本被指定為模式標本,其存放於普林塞薩港的巴拉望州立大學植物標本館(PPC)中。[1]
艾登堡豬籠草還出現於2009年5月史都華·麥克佛生出版的專著《舊大陸的豬籠草》[11],及2009年12月的《食蟲植物通訊》中[12]。
形態特徵

艾登堡豬籠草的葉片無柄或具小葉柄。蓮座狀植株的葉片可長達30公分,寬至10公分,而攀緣莖的葉片可長達40公分,寬至15公分。葉片為橢圓形,葉尖為鈍尖,葉基漸狹,包住莖部周長的三分之二,下延2至3公分。[1]
艾登堡豬籠草可產生非常巨大的捕蟲籠,有時甚至可以超過馬來王豬籠草(N. rajalh)捕蟲籠典型的尺寸。[1]艾登堡豬籠草捕蟲籠的容積通常可超過1.5升,偶爾可超過2升。[11]其下位籠很脆,為鐘形,可高達30公分,寬至16公分。籠蔓長30至40公分,直徑為4至9公釐。籠蔓扁平,截面為扁圓形。艾登堡豬籠草的上位籠與下位籠類似,但一般為漏斗形,可高達25公分,寬至12公分。
艾登堡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可長達80公分。雄性花序約有100個具花梗的花朵,花序軸可長達45公分,曾記錄到雄性花序分叉。花朵無苞片,具紅色的花被片。花被片為寬卵形,具鈍尖。雌性花序較短,可長達65公分,不分叉,約有70個具花梗的花朵,花序軸可長達20公分。花被片為褐色至紫色,卵形,具急尖。[1]
生態關係
艾登堡豬籠草是巴拉望省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海拔分布範圍為1600米至1726米。[13]原僅發現於維多利亞山,之後在又在維多利亞高地最大的山峰Sagpaw山及相連的山脊上發現了艾登堡豬籠草。[13][14][15][16]其散布於高0.8至1.8米的灌木叢中。其與其他幾種豬籠草物種同域分布,但尚未發現它們之間的自然雜交種。[1][11]
維多利亞山頂峰的植被包括薄子木屬植物(Leptospermum)、酸腳杆屬植物(Medinilla)、劍葉龍血樹屬植物(Pleomele)、越橘屬植物(Vaccinium)、各種草本植物及超基毛氈苔(Drosera ultramafica)。[17]
保護狀況
食蟲性

艾登堡豬籠草的捕蟲籠常暴露於環境中,因此捕蟲籠內常充滿液體。但這些液體並不均一而是分為兩層,上層為水狀,下層為粘液狀。上層液體內生活著許多共生生物,特別是蚊子的幼蟲,所以該物種的捕蟲籠不僅可從捕獲到的昆蟲中獲益,還能從這些生活在捕蟲籠內的共生生物產生排泄物中得到好處。[1]
2009年底,許多國家的媒體都報道說艾登堡豬籠草的捕蟲籠能夠捕捉老鼠。[19]雖然其捕蟲籠大到足以裝下一個老鼠,但在其模式描述中寫道,尚未在該物種捕蟲籠內發現過任何鼠類的身影。隨後模式描述的作者阿拉斯泰爾·羅賓遜進行了澄清,他認為該物種是有可能捕獲到鼠類的,但這更可能是巧合,而不是捕蟲籠的功能;而大型的昆蟲和飛蟲才是其主要的獵物。[1][20]
2012年10月,阿拉斯泰爾·羅賓遜一行人在對維多利亞山的一次考察中,在艾登堡豬籠草的捕蟲籠中發現了一具樹鼩的屍體。[21]兩個月後,其再次對該捕蟲籠進行了檢查,並評估了屍體的消化速度。結果發現在數周內,原先完好的屍體已變為一具骨架,只有少量的內臟及毛髮仍殘留於捕蟲籠底部。[22]
相關物種
艾登堡豬籠草與其他一些豬籠草物種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狄恩豬籠草(N. deaniana)、萊昂納多豬籠草(N. leonardoi)[23]、曼塔靈阿漢山豬籠草(N. mantalingajanensis)、驚奇豬籠草(N. mira)和巴拉望島豬籠草(N. palawanensis)[24][25],及民答那峨島的盾葉毛豬籠草(N. peltata)和婆羅洲的馬來王豬籠草。[1]
艾登堡豬籠草與婆羅洲和民答那峨島的物種之間的關係,與在驚奇豬籠草描述中所作的觀察結果一致。[26]這進一步說明了艾登堡豬籠草的模式描述是以往忽略了的古地理學證據。基於這一證據,其作者認為這些主要生長於巴拉望島和民答那峨島超基性土壤中物種,很可能是婆羅洲的共同祖先輻射種化(radiative speciation)的結果。[1]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