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牛津電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牛津電鈴(英語:Oxford Electric Bell)也稱牛津電子鐘或克拉倫登乾電堆(Clarendon Dry Pile),是一個實驗電鈴,設立於1840年,並在此後幾乎不間斷運行。它是神職人員兼物理學家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為收藏而購買的第一批儀器之一。[1]該設備位於英格蘭牛津大學克拉倫登實驗室門廳附近的走廊中,儘管因放在兩層玻璃後面而無法聽到鈴聲,但仍在響。[2][3]


設計
該實驗包括兩個黃銅鈴鐺——每個放在一個乾電堆(一種早期電池)下方,一對串聯的乾電堆。鈴舌是一個直徑約4毫米的金屬球,懸吊在兩個乾電堆之間,因靜電力的作用使鈴聲交替響起。當鈴舌碰到一個鈴鐺時,它被乾電堆充電,然後被靜電排斥,並被另一個鈴鐺吸引,如此反覆。使用靜電力意味著雖然需要高電壓來產生推動,但只有極少量電荷從一個鐘罩帶到另一個鐘罩,這也是該裝置安裝後乾電堆持續有效的原因。其振盪頻率為2赫茲(每秒循環2次)。[4][3]
其乾電堆的確切結構未知,只知道它們是用熔融的硫塗覆以作絕緣,並據猜測可能是贊伯尼電堆。[1]
某種意義上,該設備在區分兩種不同的電作用的理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接觸張力理論(一種基於當時流行的靜電原理的過時科學理論)和化學作用理論。 [5]
牛津電鈴並未表現出永動機性質。如果鈴舌沒有先被磨盡,當兩個乾電堆的電荷均勻分配時,鈴聲將終止。[6][7]牛津電鈴自1840年以來已響起約100億次,並保持著金氏世界紀錄「世界上最耐用的電池」。 [1]
Remove ads
運作
參見
參考文獻
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