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奧多爾·埃舍里希
奥地利医生(1857—191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特奧多爾·埃舍里希(德語:Theodor Escherich,德語發音:[ˈteːodoːɐ̯ ˈʔɛʃəʁɪç];1857年11月29日—1911年2月15日),是一位德國—奧地利兒科醫生,格拉茨大學和維也納大學教授。他發現並描述了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的特性。[1]1885年埃舍里希嘗試找出霍亂病原時,他分離出大腸桿菌,並將其最初命名為「Bacterium coli commune」(大腸桿菌群落)。 1919年,大腸埃希氏菌以其名字命名。
Remove ads
生平與成就
特奧多爾·埃舍里希出生於安斯巴赫,是地區醫療官費迪南德·埃舍里希(Ferdinand Escherich,1810—1888)的小兒子,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醫學統計學家,其第二任妻子瑪麗亞·索菲·弗雷德里克·馮·斯特羅姆(Maria Sophie Frederike von Stromer)是巴伐利亞陸軍上校的女兒。特奧多爾·埃舍里希五歲時,母親去世,五年後,費迪南德·埃舍里希搬到維爾茨堡,繼續擔任地區醫療官的職務,並與他的第三任妻子結婚。特奧多爾十二歲時,被送到奧地利費爾德基希一所耶穌會開辦的寄宿學校學習三年。後來,他在維爾茨堡完成中學教育,就讀於一所文理中學(古典語言高中),並於1876年參加了高中畢業考試。
在斯特拉斯堡服了半年兵役後,埃舍里希於1876年冬季學期開始在維爾茨堡大學學習醫學。後來,他進入基爾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並於1881年12月返回維爾茨堡,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醫學考試。
Remove ads
在慕尼黑一家軍事醫院工作了18個月後,埃舍里希於1882年回到維爾茨堡,成為維爾茨堡尤利烏斯醫院醫療診所內科醫生卡爾·雅各布·阿道夫·克里斯蒂安·格哈特的第二助手,後來成為第一助手。格哈特成為埃舍里希的博士生導師,並建議了他的論文主題。[2] 1882年10月27日,埃舍里希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與赫爾曼·馮·維德霍費爾(Hermann von Widerhofer)和阿洛伊斯·蒙蒂(Alois Monti)一起在維也納聽課,並在聖安娜兒童診所從事細菌學研究工作。1884年8月,埃舍里希在慕尼黑繼續他的研究工作,當時兒科已成為該校醫學院的一個系。1884年10月,巴伐利亞州政府派埃舍里希前往那不勒斯,對當時的霍亂疫情進行研究。他還前往巴黎,聆聽了著名的神經學家讓-馬丁·沙爾科的講座。

1886年,經過深入的實驗室研究,埃舍里希發表了一篇關於腸道細菌與嬰兒消化生理學關係的專著。這篇論文提交給了慕尼黑醫學院,並在斯圖加特出版,其標題名為《Die Darmbakterien des Säuglings und ihre Beziehungen zur Physiologie der Verdauung》(德語直譯:嬰兒腸道細菌及其與消化生理的關係),這篇論文成為了他的教授資格論文,並確立了他作為兒科領域頂尖細菌學家的地位。埃舍里希還在該出版物中描述了一種細菌,他稱之為「bacterium coli commune」(大腸桿菌群落),後來被稱為「Escherichia coli」(大腸埃希氏菌)。[3]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埃舍里希在慕尼黑馮豪納舍兒童醫院(德語:Von Haunersche Kinderklinik)擔任海因里希·馮·蘭克的第一助理。
Remove ads
1890年,埃舍里希接替被召到布拉格的魯道夫·馮·雅克施,擔任兒科特聘教授兼格拉茨聖安娜兒童診所主任。四年後,他成為格拉茨聖安娜兒童診所的正式教授。在格拉茨工作期間,他與物理學家利奧波德·普方德勒的女兒瑪格麗特·普方德勒(Margarethe Pfaundler,1890—1946)結婚。他們育有一子利奧波德(Leopold,生於1893年),十歲時夭折;另有一女夏洛特(Charlotte,生於1895年)或稱「松尼」(Sonny),她活到了20世紀80年代。埃舍里希使格拉茨兒科醫院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機構之一。
1902年,埃舍里希接替赫爾曼·維德霍費爾擔任維也納兒科教授,並擔任聖安娜兒童醫院(St.-Anna-Kinderspital)院長。
埃舍里希於1903年創立了嬰兒保護協會(Säuglingsschutz),並發起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母乳餵養運動,從此聲名鵲起。他於1911年在維也納去世。
Remove ads
榮譽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