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里芬兩難
經濟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特里芬兩難[1](英語:Triffin dilemma),或稱特里芬困境、特里芬悖論、特里芬難題[2],為一經濟理論: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同時作為國際準備貨幣時,有可能造成國內短期經濟目標和國際長期經濟目標的利益衝突。這困境最早是由比利時裔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代提出。他指出,當外國想持有該國貨幣(全球國際準備貨幣)時,該國必須願意提供額外貨幣供給,輸出至國外以滿足世界對於這個「準備」貨幣的需求(外匯存底),從而導致貿易赤字。史蒂芬·米蘭認為,美元需求量大導致長期高估,使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3]
使用國家的貨幣(如美元)作為全球國際準備貨幣,導致國家的貨幣政策和全球貨幣政策之間的緊張關係。這反映在根本的國際收支失衡,特別是經常收支:有些目標需要美元總體流出美國,而有些則需要美元總體流入美國。同等程度的貨幣流入和流出不能同時發生。
特里芬困境通常用來表述美元在布列敦森林制度下作為國際準備貨幣的問題,或更普遍的使用任何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準備貨幣的問題。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