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合作夥伴行動計劃
北约和不同国家之间制定的计划,概述了双方对话与合作的目标和通信框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獨立合作夥伴行動計劃(英語:Individual Partnership Action Plan,縮寫:IPAP)是北約和不同國家之間制定的計劃,概述了雙方對話與合作的目標和通信框架。北約在2002年布拉格峰會上發起了獨立合作夥伴行動計劃倡議。

僅擁有歐盟成員身份
僅擁有北約成員身份
同時擁有歐盟與北約成員身份
成員國
成員國如下[1]:
烏克蘭(2002年11月23日)
喬治亞(2004年10月29日)
亞塞拜然(2005年5月27日)
亞美尼亞(2005年12月16日)
哈薩克(2006年1月31日)
摩爾多瓦(2006年5月19日)
波赫(2008年9月10日)
塞爾維亞(2015年1月15日)[2]
亞美尼亞[3][4]、亞塞拜然[5]、哈薩克[6]、摩爾多瓦[7]和塞爾維亞[8][9]表示,他們目前沒有加入北約的打算,但是這些國家確實參加了北約的和平夥伴計劃。烏克蘭和喬治亞[10]目前正在為加入北約而進行加強對話夥伴,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11]則簽署了成員國行動計劃,並正在積極努力加入北約。
烏克蘭與北約的關係由2002年11月22日通過的北約-烏克蘭行動計劃決定[12][13]。2005年4月,烏克蘭加強了與北約的對話,在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會上,北約宣布,烏克蘭可以在希望加入並符合加入條件的時候加入北約[14]。然而在2010年,烏克蘭宣布根據新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外交政策,加入北約不再是烏克蘭的目標[15][16]。其後,由於亞努科維奇要處理與俄羅斯之間的交易而拒絕與歐盟簽署結盟協議,而令其政府於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被推翻。在舊政府被推翻後,烏克蘭時任總理阿爾謝尼·亞采尼克宣布打算在2014年8月恢復加入北約的計劃,以回應俄羅斯對烏克蘭東部的介入以及其在烏克蘭領土部署俄羅斯部隊的問題。2014年12月,烏克蘭議會通過議案,決定放棄於2010年所通過的不結盟協定。[17]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