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公投
决定是否独立的公民投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獨立公投是一個地區的居民舉行投票,以決定是否成為一塊獨立的領土,多源於民族自決的因素。成功的獨立公投或可能不會導致獨立,這取決於政治因素以外有關的領土的共識結果。
過去的獨立公投
提議成立的國家 | 公投年份 | 獨立前所屬國家 | 是否多數贊成獨立 | 是否獨立 | 是否得到中央政府承認 | 備註 | 地圖 |
---|---|---|---|---|---|---|---|
![]() |
1817 | ![]() |
是 | 是 | 否 | 智利在1818年宣布獨立,並在隨後的智利獨立戰爭中取得獨立 | ![]() |
![]() |
1846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853 | ![]() |
是 | 是 | 是 | 雖然馬里蘭取得獨立,但1854年獨立後當地的族群就開始攻打馬里蘭。1857年,馬里蘭共和國被賴比瑞亞吞併。 | ![]() |
![]() |
1905 | ![]() |
是 | 是 | 是 | 全民投票是關於選民是否贊成批准解散兩個憲法國家之間的聯盟 | ![]() |
![]() |
1918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33 | ![]() |
是 | 否 | 否 | ![]() | |
![]() |
1945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45 | ![]() |
是 | 是 | 是 |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於1946年1月5日公告表示接受公投結果,承認外蒙古獨立。[1]蒙古人民共和國之主權獨立地位就此確立並逐漸獲得國際承認。 | ![]() |
![]() |
1946 | ![]() |
是 | 否 | 否 | 獨立宣言被丹麥取消;維持高度自治。 | ![]() |
![]() |
1955 | ![]() |
否 | 否 | 是 | 後加入西德(西德後與東德合併為單一的德國)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是 | 是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58 | 否 | 否 | 是 | 關於新法國憲法的公民投票。投票結果為否就會導致獨立。 | ![]() | |
![]() |
196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62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64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64 | 是 | 事實上 | 否 | 大多數黑人不能在公民投票投票;因此結果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國際社會上拒絕。這促使有爭議的單方面宣布獨立。 | ![]() | |
![]() |
1967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67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69 | ![]() |
否 | 否 | 是 | 問題是西巴布亞是否想放棄對印度尼西亞的主權,據稱多數是承認的。 | ![]() |
![]() |
1969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與關島一體化 | ![]() |
![]() |
1970 | ![]() |
是 | 是 | 是 | 問題是巴林偏好併入伊朗還是維持主權獨立 | ![]() |
![]() |
1974 | ![]() |
多數贊成聯繫邦地位 | 獲得聯繫邦地位 | 是 | 公民投票決定紐埃是否成為紐西蘭的聯繫邦。此後,庫克群島和紐埃的地位有時被認為是獨立的。 | ![]() |
![]() |
1974 | ![]() |
是 | 是 | 是 | 該國於1975年7月6日宣布獨立,馬約特仍然在法國控制之下。 | ![]() |
![]() |
1975 | ![]() |
否 | 否 | 是 | 只有選民將成為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投了贊成票 | ![]() |
![]() |
1976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改善現狀 | ![]() |
![]() |
1977 | ![]() |
是 | 否 | 是 | 1994年全面獨立的計劃被取消了 | ![]() |
![]() |
1977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77 | ![]() |
是 | 否 | 否 | 由尼維斯改革黨組織但沒有得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政府承認的公民投票。 | ![]() |
![]() |
1979 | ![]() |
是 | 是 | 是 | 由米爾頓·卡托的聖文森特工黨組織的全民公決。 | ![]() |
![]() |
1980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0 | ![]() |
是 | 事實上 | 僅得到南非承認 | 像其他班圖斯坦一樣,其獨立不是國際公認。 | ![]() |
![]() |
1982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3 | 是 | 是 | 是 | 密克羅尼西亞成為美國的聯繫邦 | ![]() | |
![]() |
1983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3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批准與美國的《自由聯合協定》 | ![]() | |
![]() |
198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批准與美國的《自由聯合協定》 | ![]() | |
![]() |
1984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6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87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0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否 | 得到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承認 | 科索沃地區首次公民投票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獨立於1993年實現。 | ![]() |
![]() |
1991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地位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行政地位,並在聶斯特河沿岸戰爭後依然維持自治。 | ![]() |
![]() |
1991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地位,並在聶斯特河沿岸戰爭後依然維持獨立。 | ![]() | |
![]() |
1991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1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2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2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2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獲得實際上的獨立地位 | ![]() |
![]() |
1992 | ![]() |
是 | 否[2] | 否 | ![]() | |
![]() |
1993 | ![]() |
是 | 是 | 是 | ![]() | |
![]() |
1993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3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3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決定重組荷屬安地列斯群島。 | ![]() |
![]() |
1994 | 不適用 | 是 | 是 | 是 | 問題是摩爾多瓦是否應該保持其獨立國家地位 | ![]() |
![]() |
1994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199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
199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
199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保持現狀 | ![]() | |
![]() |
1995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5 | ![]() |
否 | 否 | 是 | 「否」領先「是」1.16% | ![]() |
![]() |
1995 | ![]() |
是 | 否 | 否 | 註冊選民中304人投贊成票,4人投反對票。[3]被大多數人認為是私人國家而不是「事實上」狀態。 | ![]() ![]() |
![]() |
1997 | ![]() |
是 | 事實上 | 否 | 昂儒昂事實上保持獨立,直到2008年。 | ![]() ![]() |
![]() |
1998 | ![]() |
是 | 否 | 是 | 62%的選民投票支持獨立,但需要2/3的選票。 | ![]() |
![]() |
1998 | ![]() |
否 | 否 | 是 | ![]() | |
![]() |
1999 | ![]() |
是 | 是 | 是 | 公民投票是由聯合國組織的。2002年實現獨立。 | ![]() |
![]() |
2000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成為荷蘭王國內的一個構成國 | ![]() |
![]() |
200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與荷蘭一體化 | ![]() | |
![]() |
2004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與荷蘭建立直接的憲政關係 | ![]() | |
![]() |
2005 | ![]() |
是 | 否 | 否 | ![]() | |
![]() |
2005 | ![]()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成為荷蘭王國內的自治國家 | ![]() |
![]() |
2005 | 否 | 否 | 是 | 多數選民投票支持成為荷屬安地列斯群島的剩餘部分(組成集體) | ![]() | |
![]() |
2006 | ![]() |
是 | 是 | 是 | ![]() | |
![]() |
2006 | ![]() |
是 | 維持「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否 | 問題是南奧塞提亞是否應該保留「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 |
![]() |
2006 | ![]() |
是 | 維持「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否 | 問題是德涅斯特里亞是否應該保留「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 ![]() |
![]() |
2006 | ![]() |
多數贊成聯繫邦地位 | 未獲得聯繫邦地位 | 是 | 全民投票是關於托克勞是否應成為紐西蘭的聯繫邦。60%的選民投票贊成,但需要2/3的選票。 | ![]() |
![]() |
2007 | 多數贊成聯繫邦地位 | 未獲得聯繫邦地位 | 是 | 全民投票是關於托克勞是否應成為紐西蘭的聯繫邦。64%的選民投票贊成,但需要2/3的選票。 | ![]() | |
![]() |
2011 | ![]() |
是[4] | 是 | 是 | 獨立成功,2011年7月9日獲得獨立,並加入聯合國。 | ![]() |
![]() |
2012 | ![]() |
否 | 否 | 是 | 獨立公投失敗,依舊維持現狀。 | ![]() |
![]() |
2014 | ![]() |
是[5] | 事實上[6] | 否 | 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公投,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獨立沒有得到烏克蘭政府的確認。 | ![]() |
![]() |
2014 | 是[5] | 事實上[6] | 否 | 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公投,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沒有得到烏克蘭政府的確認。 | ![]() | |
![]() |
2014 | ![]() |
是 | 否 | 否 | 全民投票是由一個私人組織通過自己組織的投票亭進行的,2013年威尼斯公民投票,沒有選民驗證,沒有義大利國家或威尼斯地區政府的合作。89%的居民投票從義大利分裂。[7][8] | ![]() |
![]() |
2014 | ![]() |
否 | 否 | 是 | ![]() | |
![]() |
2014 | ![]() |
是 | 否 | 否 | ![]() | |
![]() |
2014 | ![]() |
否 | 否 | 是 | 大多數人投票決定自治,但投票率低使結果無效。 | ![]() |
![]() |
2016 | ![]() |
是 | 否 | 否 | 被描述為「鬧劇」,投票率只有2.91%。 | ![]() |
![]() |
2017[9] | ![]() |
否 | 否 | 是 | 公民投票將決定波多黎各是否該加入美國並成為其第五十一個州,或尋求獨立。如果大多數選民選擇「獨立/自由聯盟」選項,那麼這兩個選擇之間的在進行另外一次獨立公民投票。然而,大多數選民投票選擇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 ![]() |
![]() |
2017[10][11] | ![]() |
是 | 否[12] | 否 | 在伊拉克北部爭議領土對於第140條進行公投 | ![]() |
![]() |
2017[13] | ![]() |
是[14] | 否[15] | 否 |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在宣布獨立後數日覆滅,前政府主席卡萊斯·普吉德蒙流亡比利時。 | ![]() |
![]() |
2018 | ![]() |
否 | 否 | 是 | 根據1998年法國中央政府和新喀里多尼亞代表簽訂的《努美阿協議》而舉行的第一次獨立公投 | ![]() |
![]() |
2019[16] | ![]() |
是 | 最遲於2027年獨立[17] | 是 | 該地區曾於1975年-1976年、1990年-1998年宣布獨立並建立北所羅門共和國、布干維爾臨時政府;2000年,布干維爾革命軍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和平條約,取得自治權,並約定在10年內擱置有關獨立的全民公投。[18][19]本次公投沒有法律約束力,即使大多數選民支持獨立,巴布亞紐幾內亞國民議會仍對布干維爾的未來走向擁有最終決定權。 | ![]() |
![]() |
2020 | ![]() |
否 | 否[21] | 是 | 根據1998年法國中央政府和新喀里多尼亞代表簽訂的《努美阿協議》而舉行的第二次獨立公投 | ![]() |
![]() |
2021[22] | ![]() |
否 | 否 | 是 | 根據1998年法國中央政府和新喀里多尼亞代表簽訂的《努美阿協議》而舉行的第三次獨立公投[22] | ![]() |
![]() |
2024 | ![]() |
否 | 否 | 是 | 公民投票將決定波多黎各是否該加入美國並成為其第五十一個州、成為聯繫邦或尋求獨立。然而,大多數選民投票選擇成為美國的一個州。 | ![]() |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