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恕 (正統進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貫,號介庵,又號石渠。陝西西安府三原縣(今屬陝西)人。明朝政治人物,正統戊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生平
正統六年(1441年)辛酉科陝西鄉試第二十名舉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進士,選庶吉士。十四年十二月授大理寺右評事,遷左寺副,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升任揚州府知府,天順四年(1460年)九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八年三月升河南左布政使,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撫治南陽荊襄三府流民,賑濟饑民,七月丁母喪,憲宗命王恕奔喪兩月,奪情復任。與湖廣總兵李震征剿荊襄流賊劉千斤,三年二月論功,升左副都御史,仍巡撫河南,四年二月升南京刑部左侍郎,五年三月以父喪去任。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起復刑部左侍郎,奉敕總理河道,九年四月改任南京戶部左侍郎,十二年八月改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撫雲南,十三年四月加升右都御史,八月改任南京都察院,參贊機務,仍掌院事,十月到任,兼巡視江防,十四年三月升南京兵部尚書,仍參贊機務,十五年正月改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撫蘇松等處,二十年四月改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以九年秩滿,二十一年十二月加太子少保,因屢有諫疏忤旨,二十二年九月革太子少保,令致仕。
孝宗即位,二十三年十一月起吏部尚書,十二月疾愈至京,加太子太保[1]。弘治六年(1493年)閏五月致仕,時年七十八。正德三年(1508年)四月卒,年九十三,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端毅,賜葬祭。
巡撫雲南時,彈劾「生事邊陲,擾害夷方」的鎮守太監錢能[2];任職南京,反對給皇帝貢獻珍奇,維護地方利益;執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權,健全監察制度和政治制度。晚年回歸故里,致力於理學研究,成為「三原學派」的創始人;支持幼子王承裕首創宏道書院,為西北諸省培養了眾多人才[3]。
Remove ads
思想
王恕認為,古之學者皆以言行為學,故無求飽求安者,志在敏事慎言;就有道而正之,正其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將學與行緊密結合為一體。
在自然觀方面,王恕傾向於有神論、泛神論,謂「鬼神之謂德」能生長萬物,福善禍淫,其感無以復加。鬼神視而弗見,聽而弗聞,無形無聲,但其以物為體,無物不有,如門有門神,灶有灶神,木主為鬼神之所棲。鬼神有感必應,故使人敬畏而致祭祀。但他又指出,所謂對鬼神祭之「如在」,「言非實有也」。
關於心性問題,王恕認為,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性即天理之流行,因而性是善的,順理而善者為性之本,不順理而惡者非性之本。他不同意「已然之跡便是性」的說法,認為已然之跡已經有善有惡,故不能稱為性。王氏言性,似乎排除了「氣質之性」,而將其歸結為純善的天理之性。他認為性之理「甚微」,故當「盡心而窮究之」。「盡心」在「知性」之前,為「知性」的途徑,所以他提出朱熹《四書集注》言「知性乃能盡心」為「不無顛倒」。
關於「天理」、「人慾」關係,王恕持對立論,認為天理人慾相為消長,有天理即無人慾,有人慾即無天理。
在經濟思想方面,王恕批駁了企圖恢復井田制的主張,認為井田之法令不可行。王恕於儒家經典及傳注,每有新解。認為《論語》、《子罕》篇顏淵唱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系顏淵「言己不定見,非聖道之有高堅前後也」。謂朱熹《四書集注》以為系顏淵深知孔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嘆之為「非是」。認為《春秋》系孔子根據左丘明所作魯史而撰寫,非左丘明據孔子所修《春秋》而作傳。
Remove ads
著作
王恕著有《石渠意見》,系其年八十四而著,其後,年八十六為《拾遺》,年八十八為《補缺》。《王端毅公奏議》15卷、《歷代名臣諫議錄》124卷。
家族
曾祖王彥成。祖父王惟真。父王仲智。母周氏。具慶下。兄王忠。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