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永和 (明朝)
明朝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永和(1391年—1449年9月1日),字用節,一字以正[註 1],號梧竹[8],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崑山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工部右侍郎。
永樂進士出身,歷職兵部給事中、兵部都給事中、工部右侍郎。正統十四年(1449年)跟隨明英宗出征瓦剌,戰死於土木堡(土木堡之變)。
Remove ads
生平
少時被稱「至孝」,曾侍奉臥病在床的父親十八年[2]。
永樂十二年(1414年)甲午鄉試中舉,與夏昶同年[10]。十三年(1415年)中會試副榜[11],後為贍養祖母、母親再沒有參加會試[8],任嚴州訓導,後因丁憂辭官。後任饒州訓導。
宣德六年(1431年)因吏部尚書蹇義舉薦,擔任行在兵科給事中[12]。以剛強正直而聞名,不畏強權,曾彈劾大同鎮守總兵官方政延誤戰機[13]、都督王彧鎮薊州縱容寇亂、以及太監劉順、錦衣衛指揮王裕、馬順等不法事[14]。後因持節冊韓王世子妃事,彈劾太監蹇傲。正統六年(1441年),陞為本科都給事中[15]。
正統八年(1443年),改授工部右侍郎,期間巡視淮南諸郡,又治理山東河南等地黃河水決,有所成效但未能徹底解決[16]。正統十四年(1449年)署本部事[17],同年跟從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變中殉難,時年五十九歲[18][19]。
身後
贈資善大夫、工部尚書[9][18],朝廷遣官拜祭辦喪。後謚襄敏[2][4][5][6]。
其子王汝賢將其衣冠與其妻陸氏同葬於吳縣(今蘇州),陳循作墓碑銘[8]、鄭文康作碑陰記[9]。共祀於崑山鄉賢祠[20]。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在土木堡建立顯忠祠,祭祀土木之變中明軍的死難者,王永和位列其中。
家庭
祖父王允吉,父王子禎,都因王永和追贈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祖母顧氏贈淑人,母周氏封太淑人。
妻陸氏,封淑人,以賢聞於世,聽聞王永和陣亡於土木堡後,哀痛成疾,於景泰三年(1452年)病逝,明景泰帝遣官拜祭辦喪[6][22]。
長子王汝賢,字世英[23],父親陣亡後被授予大理評事一職[2][19][註 2]。次子王汝霖,字民望,正統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進士,官至布政使[19][註 3]。[註 4]
著作
有《梧竹集》若干卷[19]。
逸事
王永和任饒州訓導期間,有一次城內孔廟倒塌,王永和請饒州知府重修,知府沒有及時修繕,王永和便當面斥責知府:「連聖人的學問都不重視,又怎麼帶領官吏百姓廣布教化呢?」[7]
評價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