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瑪格麗特·馮·卓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Remove ads

瑪格麗特·馮·卓塔德語:[maʁ.ɡa.ˈʁeː.tə fɔn ˈtʁɔ.ta] ;1942年2月21日- )是一位德國電影導演,被稱為德國電影新浪潮的「領導力量」。[1][2]馮·卓塔的作品在國際上廣泛獲獎。[1]她曾與導演施隆多夫結婚並與之合作。儘管他們的搭檔相當成功,但馮·卓塔認為自己被外界認為次要於施隆多夫。[3]隨後,她開啟了自己的單飛生涯,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女性電影導演,提供了戰後德國電影史上最持久、最成功的女性版本作者論」。[4]馮·卓塔作品的某些方面可與英格瑪·柏格曼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作品比肩。[5]

快速預覽 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ta, 導演 ...

馮·卓塔被稱為「世界領先的女權主義導演」。[6]她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創造女性的新形象。[7]她的電影關注女性之間的關係(姐妹、閨蜜等),以及女性和男性之間的關係,包括政治背景。[8]

Remove ads

早期生活

她是伊莉莎白·馮·卓塔和畫家阿爾弗雷德·羅洛夫的孩子,[9]出生於柏林二戰結束後,她和母親搬到了杜塞道夫[10]馮·卓塔在缺失父親情況下與母親建立了牢固的聯繫。[10]她曾經談到她與母親的關係如何讓她對女性之間的友誼和團結產生了敏感性,這是她大多數電影中都可以看到的主題。[10]馮·卓塔於1960年代移居巴黎,在那裡她為電影團體工作,合作編寫劇本並共同導演短片。

馮·卓塔早先也當過演員,出現在導演法斯賓德和施隆多夫的早期電影中。馮·卓塔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在新浪潮之前來自德國,所以我們有這些愚蠢的電影。電影對我來說是一種娛樂,但它不是藝術。到了巴黎,看了幾部英格瑪·柏格曼的電影,一下子明白了什麼是電影。我看過希區考克法國新浪潮的電影。我認為,『這就是我想做的事』。但那是1962年,一個女人很難當導演。在某種程度上,作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我開始表演,當新德國電影開始時,我試圖通過表演進入。」[11]通過她的演藝生涯,馮·卓塔在成為導演之前能夠為自己建立起最初的名聲。[11]

Remove ads

職業生涯

在開始個人事業之前,她與電影工業的第一次接觸是在施隆多夫的《康科姆巴赫的窮人突然發了財》(1971)中,她參演了該片。1975年,他們繼續共同編寫和共同導演《肉體的代價》,該片改編自海因里希·伯爾關於「聯邦共和國的政治鎮壓」的小說。[12]在馮·卓塔的第一部電影中,人們可以看到在她早期的電影中引起共鳴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衝突。[13]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必須占據馮·卓塔用來代表女性在男性統治的世界中受到限制的令人窒息的空間。[13]她負責監督表演方面,而施隆多夫負責處理拍攝方面。作為一名導演,他並不被認為是非常大膽的,而馮·卓塔的強項在於她如何指導電影中的演員「通過他們創作她的故事」。因此,兩者可以相得益彰。他們的電影被認為是「1970年代中期最成功的德國電影」。這對夫婦合作拍攝了另一部電影《死刑》(1976年),馮·卓塔參與了編劇,但沒有執導這部作品。[14]

卓塔的第一部個人電影是1978年的《克里斯塔·克拉格斯的第二次覺醒》,重點關注「青年女性的政治激進化」。[15]這部電影展示了卓塔電影將來會聞名的若干主題:「女性之間的紐帶、姐妹情誼以及暴力的使用和影響」。[16]這部電影的劇本使用了關於從慕尼黑抓獲學校教師瑪吉特·岑基的真實故事。[17]

在她多年的電影生涯里,馮·卓塔談到了許多女性特別關注的問題:「墮胎避孕、女性在工作中的狀況、家暴以及傳統的女性角色。」[18]

2001年,她擔任第2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19]

她是薩斯費歐洲高等學院的電影教授,至今仍是德國電影界的重要人物。

Remove ads

姐妹電影

瑪格麗特·馮·卓塔的第二部長片是1979年的《姐妹們》。無意中,她用後續作品創作了「姐妹電影三部曲」:《德國姐妹》和《三姐妹》。[20]《女性導演》一書的作者芭芭拉·夸特對這三部作品發表了評論:「對整體性的追求是馮·卓塔整個姐妹系列的重中之重。」[20]這些電影中的女性出生於傳統時代(1940年代末和50年代),但她們拒絕社會為女性定下的立場。[20]同樣,自殺的話題亦是前兩部電影著重討論的,以及活著的姐姐如何與死去的姐姐聯繫起來。[21]這三部電影探討了姐妹情誼和她們在一個正在分崩離析的世界中的紐帶;這件事使馮·卓塔的作品進入了新德國電影。[20]

《姐妹們》深入探討了瑪麗亞和安娜姐妹以及第三者之間的身體和精神上的聯繫。[22]在安娜自殺之前,兄弟姐妹很親近,但隱藏在她的面部表情背後的是一種渴望擺脫這種在追隨她想要的東西和瑪麗亞對她的索求之間的挫敗感。[23]瑪麗亞面臨自殺後的創傷,她通過將她姐姐的記憶移植到她的同事米里亞姆身上來應對她的毀滅。這最終導致瑪麗亞處理她的內心問題,以便她可以嘗試以和平的方式繼續她的生活。[22]這部電影於1981年在克雷泰伊國際女性電影節上獲得了大獎[24]

《德國姐妹》處理失去姐妹和學習如何處理悲傷的問題。[25]在瑪麗安因激進的恐怖活動而入獄後,瑪麗安和朱莉安變得更加親密。在瑪麗安意外去世的消息後,朱莉安開始痴迷於所謂的自殺背後的真相,她不相信這是真的。[26]這些角色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克里斯蒂安和古德倫·恩斯林改編的,與馮·卓塔的其他電影相比,這使得「女權主義評論家」對這部作品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評論家質疑馮·卓塔構建情節的方式,以及為什麼她聚焦於克里斯蒂安的角色朱莉安,而不是古德倫(瑪麗安)。這部電影的特點是使用多個閃回,從現在到童年以及其間的任何地方跳躍,打破了線性敘事的機構。[27]在這部電影中,主要是納粹時代影響了瑪麗安和朱莉安,儘管方式不同。[28]

Thumb
瑪格麗特·馮·卓塔(2013年1月)

馮·卓塔在她的另一部作品《德國姐妹》中探討的一個主題是「個人即政治」。[29]在瑪麗安的牢房裡,姐妹倆接受了「他們的個人和政治分歧」。[29]對這個主題的一種看法是,瑪麗安的過往培養了她的政治、恐怖主義的存在。在故事的今天,她的政治行為影響了她的個人生活:她被判入獄並在牢房中去世,她的丈夫自殺,她的兒子處於危險之中。[29]毫不奇怪,這部電影引起了保守派的激烈爭論,他們認為瑪麗安作為恐怖分子的角色被賦予了太多的解讀。[30]這部電影在1981年的威尼斯影展上獲得了費比西獎金獅獎、新電影獎。[31]馮·卓塔贏得金獅獎對電影界的女性來說是一項真正的成就,因為自從萊尼·里芬斯塔爾在1938年獲得「墨索里尼杯」以來,還沒有一位女性導演獲得過這一榮譽。[32]1994年,英格瑪·柏格曼將其列為他最喜歡的11部電影之一。

《三姐妹》(1988年)——馮·卓塔的第六部長片電影——專注於三姐妹:奧爾加、瑪莎和伊琳娜。正是通過這些女性,她能夠就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影響她們生活的傳統政治提出她的意見。再一次,這部電影講述了渴望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的姐妹。她們對愛情的不斷追求是她們應對生活中的消極的方式。它沒有像其他電影那樣重視政治,而是更多地關注馮·卓塔對社會中男女之間的區別的看法。[33]這部電影於1988年在坎城影展上獲得金棕櫚[34]

《她們的瘋狂》

本片是馮·卓塔的最受矚目的電影之一,將自殺作為故事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蘇珊·林維爾和肯特·卡斯珀對這部電影的分析寫道:「自殺的心理狀態可能不是源於對外部現實的負面扭曲,而是源於對事物現狀的準確評估。」[35]在這個故事中,通過兩個女性露絲和奧爾加之間的友誼來審視女性的感受。[36]這部電影給人的印象是,據說馮·卓塔是一個「憎恨男人的人」。[35]1983年,馮·卓塔在柏林國際影展中獲得了OCIC榮譽獎。同年,該片還入圍柏林國際影展金熊獎。[37]

Thumb
柏林星光大道上瑪格麗特·馮·卓塔的星形獎章

《羅莎·盧森堡》

馮·卓塔1986年的同名電影講述了女權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者羅莎·盧森堡的故事,審視了她「作為公共革命者的生活和作為女性的個人經歷」。[38]芭芭拉·蘇科娃曾出演過馮·卓塔的幾部電影,1986年憑藉該角色在坎城影展獲得最佳女主角獎。通過她的電影視野,馮·卓塔回到了「政治與個人」的主題,對羅莎·盧森堡作為社會女性的個人生活和她作為「公共革命者」的政治生活給予了平等的關注。[38]1986年,本片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後於1987年獲得德國電影協會電影獎-金獎。[39]

《玫瑰圍牆》

本片中關於女性紐帶及其情感的想法仍然是中心舞台。這部電影使用情節劇元素,來表達人物的情感。[40]故事中有涉及「母女關係」的三個重疊的家庭聯繫:「第一代猶太裔美國人漢娜和她的母親露絲之間的聯繫」;「露絲和她的猶太母親米里亞姆之間的母女關係」;「還有寶貝媽媽和露絲之間的核心關係。」[40]在這裡,母親的定義從生物學的角度延伸到了象徵性的角度。[40]

《靈視》

本片記錄了希爾德加德·馮·賓根的真實故事,她是一位修女,代表馮·卓塔的另一位獨立女性主人公——她通過放棄既定的行為規則來與教會父權社會作鬥爭。在電影製片人雜誌的採訪中,她解釋了對電影主題的選擇:「當我在尋找一個遙遠過去的女人時,我會尋找一個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我自己的視野。..我總是被一個必須為自己的生活和現實而戰的女人所吸引,她必須擺脫某種禁錮,釋放自己。這也許是我所有電影的主題。」[41]

再一次,在這個故事中見證了一種深厚的聯繫,就像在馮·卓塔的其他電影中一樣,希爾德加德和一個年輕的修女理查迪斯之間。繼續採訪,導演說:「這不是同性戀之愛!有一次,她[希爾德加德]說,「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她是我的女兒。」希爾德加德不能生孩子,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理查迪斯是她的女兒、朋友和母親[同時];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愛。」[42]

馮·卓塔期望拍一部女性主角的電影,觀眾可以與之產生共鳴,而不是仰視她,正如她在接受採訪時澄清的那樣:「吸引我的人物總是堅強的女性,她們也有弱點;因此,我從不試圖把她們塑造成女主角。相反,我展示了她們如何努力尋找自己的方式,她們如何將自己放在那裡,以及她們為了找到自己而不得不吞下多少東西。我著迷於她們如何克服障礙以實現目標。希爾德加德·馮·賓根有一個建立自己的修道院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她遭受了很多挫折。她最大的弱點是修女理查迪斯被從她身邊帶走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她要麼表現得像一個被遺棄的小孩子,要麼表現得非常憤怒。這種行為都記錄在她的信中。正是這些極度自我放棄的時刻,讓我覺得如此美麗、令人驚訝和矛盾。希爾德加德對自己通常給予他人的東西提出了要求。我絕對不想把她描繪成聖人。」[43]

Remove ads

《漢娜·阿倫特》

本片描繪了德國猶太學者漢娜·阿倫特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44]在接受採訪時,馮·卓塔被問及阿倫特是否與她在過去電影中所描繪的女性相似。馮·卓塔回答說,她過去的電影中的真實人物是如何為他們認為正確的原因而戰和死的:羅莎希望她的社區有更多的平等,而古德倫想要徹底改變人類。馮·卓塔說:「漢娜·阿倫特是一個符合我個人模式的女性,我在電影中所描繪的歷史上重要的女性。「我想了解」是她的原則之一。我覺得這也適用於我自己和我的電影。[44]

Thumb
馮·卓塔和珍·康萍在「2017 年科隆電影節頒獎典禮」上。

電視工作

電影導演遇到的常見問題是預算問題以及他們從哪裡獲得資金;八十年代中期,許多電影因「德國資助制度」的減資而倒閉。包括馮·卓塔的幾位女性電影製作人選擇了安全的路線,進入了媒體教育領域。但馮·卓塔不是——為了留在遊戲中,她接受了電視作品的建議,即使這意味著失去一點她的藝術津貼。[45]她的第一部電視作品是《溫特金德》(1997年),這是她第一次沒有為自己導演的作品創作劇本。隨後她又拍攝了三部電視電影。通過她在電視工作的經歷,馮·卓塔學會了如何在保持她的藝術風格方面保持她作為「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印記。[45]

個人生活

1964年,馮·卓塔與尤爾根·穆勒結婚,並育有一子,德國紀錄片導演費利克斯·穆勒。他們於1968年離婚,馮·卓塔嫁給了德國電影製片人沃爾克·施隆多夫。他們一起撫養菲利克斯,並一起從事電影項目。夫妻倆在政治動盪的1970年代德國的電影合作記錄在她的兒子穆勒2018年的電影《擁護者:我們的德國之秋》中。

作品

劇情片

更多資訊 年份, 標題 ...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