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班公縫合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班公缝合带
Remove ads

班公縫合帶(Bangong suture)呈東西走向,長約1200公里,位於西藏中部共軛斷層帶的關鍵位置。[2]縫合帶位於拉薩地塊羌塘地塊之間,是以蛇綠岩套混同層為主要成分的不連續帶[1],寬約10–20公里,最寬可達50公里[3]。斷裂帶北部包含東北向左旋走滑斷層,南部包含西北向右旋走滑斷層。[4]這些共軛斷層分布在班公錯南北,沿班公-怒江縫合帶相互交錯。[4]

Thumb
西藏中南部地圖,展示班公縫合帶與周圍的地塊。改自Guynn et al., 2011.[1]

描述

東西走向的班公-怒江縫合帶長約1200公里[2],在拉薩地塊羌塘地塊之間。可以分為3部分:班公錯-改則段(西段)、東巧-安多段(中段)與丁青-怒江段(東段)。侏羅紀中晚期,中特提斯洋在拉薩與羌塘地塊之間向北潛沒,到早白堊世拉薩地塊已在羌塘地塊下形成俯衝斷層[5]中特提斯洋的痕跡變為蛇紋岩雜基混同層內的仰沖蛇紋岩碎塊,散落在縫合帶各處。

碰撞與縫合演進

縫合帶的主要成分是侏羅紀海相頁岩礫岩岩層,以及混同層、蛇綠岩套和多處岩漿活動帶來的火成岩。[6]每種岩性的岩石都可與地塊、島弧或微大陸關聯[7],在中生代被印度板塊擠在北方。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在侏羅紀-白堊紀碰撞[8],古特提斯洋就此消亡,[1][8]並產生班公縫合帶。海相岩石(中特提斯洋海床)在碰撞中俯衝到羌塘地塊之下,[1]導致了拉薩地塊北緣蛇綠岩的仰沖[8]。一般認為仰沖的這一階段標誌著洋殼潛沒的結束,以及拉薩-羌塘碰撞的開始。[8]班公縫合帶的一大特徵是前中生代結晶的安多基岩,長約~100公里,寬約~50公里。[8]安多地區主要是正長片麻岩與變質岩,經歷了中生代變質作用、岩漿作用與發掘,變質沉積岩中有未經變形的花崗岩侵入。[8]

新生代再激活

微陸塊縫合後緊接著是被印度板塊推進的持續北移,4500~5500萬年前與亞歐大陸相撞。[9]由於碰撞帶來的地殼增厚,距今2000到1000萬年間輻合速度下降了40%以上。[9]青藏高原阻擋了地殼的進一步增厚,導致輻合減慢,地殼縮短並轉向高原兩側移動。[9]這時期亞歐大陸南緣(拉薩地塊)與印度相撞,新特提斯洋閉合,[1]使得縫合帶(青藏高原中心位置)被重新激活,[10]逆斷層走滑斷層都向北移動。走滑斷層使變形最小的陸塊向東移動,遠離了主要輻合區。[4]

Thumb
班公縫合帶截面示意圖。1. 洋殼弧後盆地形成,隔開安多基岩與羌塘地塊。這次延展可能是俯衝板片回卷(slab rollback)造成的 2. 早中侏羅紀,洋殼持續俯衝。弧後盆地閉合,使蛇綠岩仰沖、在安多基岩中造成變質 3. 早白堊世,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相撞,產生班公縫合帶。同時形成前陸盆地。改自Guynn et al., 2006.[8]

班公縫合的影響

板塊構造論的經典解釋認為,歐亞-印度碰撞導致的變形應集中在潛沒帶。然而西藏系統並非如此,劇烈的變形在青藏高原北側和東北側也有分布。為解釋之,提出了2種端元模型:「軟西藏」模型與微板塊模型。[10][11]「軟西藏」模型中,岩石圈表現得像粘稠的薄片,以適應地殼與岩石圈地函的普遍縮短。[11]微板塊模型認為,每個地塊都是獨立作用的,只是地塊間的縫合帶(也包括班公縫合帶)在新生代重新被激活了。[10]

端元模型預測

兩種模型對班公縫合帶的重激活有不同的預測。「軟西藏」模型認為,根據岩石圈的延展性,縫合帶沿線會產生一系列小型多重斷層[11]微板塊模型認為,應會產生大型走滑斷層與劇烈移位,[10]縫合帶邊緣的斜俯衝還會產生板塊擠壓(形式為左旋走滑斷層)。[10]了解青藏高原這些斷層的演化與結構,對於限制青藏高原的形成與變形非常重要。目前正在進行研究,以確定符合上述任一假設的實地特徵。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