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璧山上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璧山上龍屬(學名:Bishanopliosaurus)是一屬已滅絕的蛇頸龍,該屬最初被發現於中國自流井組,模式種為楊氏璧山上龍(B. youngi)[1]。楊氏璧山上龍可以通過骨的分叉薦肋與其他上龍類區分。不尋常的是,該屬似乎是一類淡水蛇頸龍[2]。科學家在年代稍晚的下沙溪廟組發現了璧山上龍屬的第二個物種自貢璧山上龍(B. zigongensis)[3]。

Remove ads
描述
璧山上龍屬目前只發現了顱後骨骼,它們有著上龍類的典型體型:身體短而緊湊,相當扁平,強壯的四肢演化成了類似於槳的結構。頭骨雖然尚未被發現,但應該有拉長形態,強壯的下頜上長有鋒利的牙齒。它們的總長度肯定已經達到了4米左右。
分類
璧山上龍屬的化石表明,它們有著上龍類的典型體型,這是一類脖子短、頭部較大的蛇頸龍。璧山上龍屬很有可能與菱龍科有關,菱龍科是一類頭部類似於鱷魚的原始上龍。
生活方式
毫無疑問,璧山上龍屬是一群掠食者,它們可以通過鰭的有力撞擊捕食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璧山上龍屬似乎是為數不多的淡水上龍之一。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