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爾堡假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瓦爾堡假說(英語:Warburg hypothesis),有時亦稱為瓦爾堡癌症理論(Warburg theory of cancer),是一個有關腫瘤形成的假說,認為腫瘤細胞是由粒線體呼吸作用損傷導致的。[1]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發現,癌細胞以及許多體外培養的細胞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下通過葡萄糖酵解取代有氧呼吸,這被稱為瓦爾堡效應。瓦爾堡假說即認為,瓦爾堡效應是癌症的根本原因。

假說
瓦爾堡假說最初由瓦爾堡於1924年提出。[2]他認為,癌症的產生與腫瘤的生長是由於癌細胞主要通過無氧糖酵解產生能量(如ATP)。與之相對的是,正常細胞則是通過氧化丙酮酸的方式產生能量的。丙酮酸是糖酵解的終產物,之後進入粒線體進行氧化反應。因而根據瓦爾堡的理論,癌細胞產生的原因便是由於粒線體呼吸作用受到了損傷。瓦爾堡認為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根本區別便源於兩者糖酵解作用與呼吸作用所占比例的差別。這一現象亦被稱為瓦爾堡效應。
1966年6月30日,瓦爾堡在德國博登湖畔林道的諾貝爾獎得主會議上發表了題為《癌症的主要原因與預防》(The Prime Cause and Prevention of Cancer)的演講,詳細閘述了他的這一假說。在演講中,他明確提到「癌症的主要原因是正常身體細胞的有氧呼吸被糖的酵解所替代了」。[3]
一些學者並不同意瓦爾堡的觀點,認為瓦爾堡效應並非癌症的根本原因。他們認為,癌症是由突變所引起的,在惡性轉化的過程中改變了基因表達,最終導致細胞無節制的生長。[4][5]瓦爾堡觀察到的代謝變化使癌細胞適應於實體腫瘤內的缺氧環境,這主要是源於致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突變,而這些突變也導致了癌細胞其他的異常特徵。[6]因而,瓦爾堡所觀察到的現象並非是癌症的起因,而只是癌變所造成的結果之一。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