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生產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產力(英語:productive forces;德語:Produktivkraft)是改造和影響自然並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

概述

通常認為,生產力有三要素: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力,或勞動能力,是「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資料也稱勞動手段,是勞動過程中所運用的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勞動對象即勞動過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對象,包括自然物和加工過的原材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生產資料

爭論

孫冶方認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十五年,對生產力問題有三次爭論:[1]

  1. 生產力三要素論和二要素論之爭。二要素論認為生產力由人和生產工具構成,也是史達林和毛澤東的觀點。文革後三要素論為大多數學者認可。
  2. 是否要研究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爭論。
  3. 生產力有沒有內部矛盾,有沒有「兩重性」的爭論,由李平心提出。

至今,「三要素論」已占主導地位,而其他問題尚無主流共識。除「三要素論」外,還有「多要素論」,把管理、科學、分工協作、自然力等都作為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參考

參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