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生命三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命三角理論(Triangle of Life),又稱黃金三角,是由美國國際救援小組災難部經理道格·庫普所提出的地震逃生理論[1],此理論與大多數公信力機構所提倡的防震建議背道而馳,其理論聲稱:「在大地震來臨時,人們可以躲進由堅硬物品及坍塌物所產生的三角形保護空間(即生命三角),以避免人員因建築主體結構如一張大餅般平塌造成傷亡,並建議不要躲在桌子底下。」
理論
1985年,自稱「美國國際救援隊」隊長的加拿大人道格·庫普提出「生命三角」理論:當建築物倒塌時,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的重力會撞擊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被稱作「生命三角」,地震時應該儘快找到「生命三角」。[2]庫普還批判了 各國地震救援機構推行的傳統避難方式。[3]
實驗
1996年,道格在土耳其做了一個實驗試圖證明其正確性。他將20具人體模型分別放於一棟房子的桌子底下和旁邊,再用炸藥炸毀樓房。現場清理報告指出,桌底10具模型全部受重創,旁邊的10具則全部「生還」。由此他得出結論:傳統的「伏地、遮蔽、抓穩」方式會導致98%的死亡率;根據生命三角理論,則有90%的存活率。[2]這個實驗被拍成紀錄片《生命三角》(Triangle of Life)。[4][5][6]
爭議
該理論受到了很多救援專家的質疑。抗震減災專家佩特指出,道格的實驗中,通過引爆炸藥來使房屋倒塌。但在實際的地震中,地震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房屋會受到不同方向上的晃動,同時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等類型。[4]事後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可能會找到一些三角空間,但是地震發生時,無法預測地震的方式或倒塌的方向,更不可能預知三角空間的位置。[3][2][6]
中華民國消防署、美國國土安全部、美國紅十字會、美國地質調查局及許多國家具公信力的機構亦不採信生命三角理論[7][8][9][6],主要是認為地震發生的情境、人員身處的場所環境,以及世界各國的建築物耐震結構均不相同,並無法以一概全。且由於重大地震發生瞬間,人員所處之地面或樓地板會劇烈搖晃,第一時間內並不容易立即離開現場,地震同時也會造成室內物品掉落,以及大型家具之移動或倒塌的危險,上述情況都有可能造成人員的傷害。屆時身體躲在堅固桌子所形成的空間,會比「生命三角」要安全[10]。因此這些機構還是建議民眾就地震發生且在室內時,應遵循地震保命三步驟(DHC),才可以有較高的生存機率[11],其三步驟為:
- 趴下(Drop):放低身姿趴下,以避免跌倒。
- 掩護(Cover):雙手保護頭頸部避免遭掉落物品及瓦礫直接傷害,若有遭物品砸中的危險時,在可安全地移動的時候,爬行至堅固的桌子底下。若附近有低矮的家具、堅固的梁柱旁或牆角,且無遭掉落物品砸中之危險時也可提供額外的掩護。另外請遠離玻璃、窗戶、外牆、燈具、冰箱、可能倒落的家具及其他可能倒下來的物品。
- 穩住,抓住桌腳(Hold on):抓住桌腳或任何堅固的掩護物,當桌子移動時,人員可隨桌子移動以提供掩護,直至地震結束[12]。
同時,「生命三角」的創始人庫普也備受質疑。有媒體報道,庫普所在的「美國國際救援隊」為其自己創建的一家公司,並非隸屬於美國政府或是其他權威機構。[5]庫普自稱曾任聯合國減災小組編號為UNX051的專家,但曾指導過聯合國全球減災十年計劃(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的菲利普·伯樂(Philippe Boulle)稱,庫普提到的編號只是聯合國曾經使用過的電子郵箱地址。[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