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生活 (周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活 (周刊)
Remove ads

《生活》,是上海市一份已經停刊的周報,1925年10月11日創辦,1933年被查禁。該報曾是中華職業教育社機關報,是1932年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刊,創造過每期發行15萬份的中國國內期刊最高發行量記錄。

快速預覽 生活, 類型 ...

歷史

1925年10月11日,《生活》周刊創刊,每逢周六發行。1926年10月起改由鄒韜奮主編[1],並由中共黨員胡愈之協助。1929年12月第五捲起擴版,改為16開本,選材著眼社會政治問題。1932年7月2日第七卷第二十六期開始,每期新增4至6頁的影寫版《生活畫報》[2]。1930年7月20日,隨中華職業教育社遷入位於法租界的新社址辦公[3]。該報曾在1932年創下每期發行15萬份的國內期刊最高發行量記錄[4]。但在同時,國民黨當局不斷對鄒韜奮進行恐嚇和誹謗但沒有見效,繼而以「言論反動、毀謗黨國」為由禁止《生活》通過郵遞發行[5][6]

1933年7月8日,《生活》周刊與中華職業教育社簽訂契約脫離關係;同月14日,鄒韜奮被迫流亡海外;同年12月11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巡捕房應國民政府要求搜查報社,沒收刊物100多本[1];12月26日,刊物遭到查封[7],共出417期。對於《生活》周刊遭查禁一事,黃炎培曾在《人民日報》撰文回憶稱:「……它(《生活》)雖使盡技巧,求免於迫害,到底無法獲得反動政府徹底諒解。」[8]

Remove ads

辦報特點

1925年報刊創立時,報刊內容主要是基於中華職教社的宗旨,對青年進行「事業修養」教育[2];在鄒韜奮接手主編後,宣傳抗日思想,反對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的綏靖主義。1931年11月,《生活》周刊就曾發起援助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捐款活動[4],總募款達到12萬大洋一·二八事變中,《生活周刊》出版號外,報刊編者參與了對十九路軍的物資援助,發動群眾興辦傷兵醫院[5]

該刊物每期刊出《小言論》,多由鄒韜奮撰寫,受到讀者歡迎;除此之外,鄒韜奮非常重視與讀者的交流,並創設了「讀者信箱」專欄,認真回答讀者問題。鄒韜奮曾說他自己是「以極誠懇、極真摯的情感待他們,簡直隨他們的歌泣而歌泣,隨他們的喜怒而喜怒」;他的這一辦報風格也延續到了該報社書刊代辦部(後改組為生活書店)及日後《大眾生活》等報刊的運營中[9]

後繼者

1934年2月10日,杜重遠出版《新生》周刊,延續了《生活》的抗日理念,因刊載的文章引發日方抗議,遂於1935年6月30日被當局查封,主辦者入獄一年六個月,是為新生事件[10];同年6月,原《新生》的工作人員秘密創辦刊物《斗生》[7],同年9月停刊。

流亡境外的鄒韜奮因新生事件受到刺激,遂返回中國,於1935年11月16日繼續創辦《大眾生活[11],1936年2月被國名黨當局以「鼓吹民眾武裝抗日,攻擊國民政府外交政策」的名義查禁。同年3月7日,鄒韜奮又創辦了《永生》周刊,金仲華任主編,同年6月再次被禁,鄒韜奮再次被迫流亡至香港[12]。此外,鄒韜奮還創辦了《生活日報》《生活星期刊》等刊物,也遭到查禁。而《生活》周刊社的書報代辦部,即後來的生活書店,出版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文獻。

1985年,青年報社得到鄒韜奮遺孀首肯後,續辦《生活周刊》,但於2018年12月停刊併入《青年報[13]。1995年1月14日,鄒韜奮百年誕辰之際,生活書店的後繼者之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為繼承《生活》周刊傳統,恢復創辦《三聯生活周刊[14]

參考來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