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群聚石鵖
鹟科石鵖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群聚石鵖(學名:Saxicola tectes)是一種鶲科石䳭屬的鳥類,為留尼旺島的特有種,遠看似黑白相間,雌鳥上半身則偏棕色[2]。這種雀形目鳥類其實占據了常見的小型鶇科鳥類的生態位[3],常分布於林間空地、開闊的山地灌木叢和石楠荒原,偶爾也會出現在花園中[4]。其分布海拔高達2600公尺,包括富爾奈斯火山周圍的平原地區;最高在3069公尺處也有目擊,非繁殖期偶爾會移動至海拔130公尺以下的區域[4]。
Remove ads
分類
| |||||||||||||||||||||||||||||||||||||||||||||
2008年研究中石䳭屬下的部分支序圖[5] |
1789年,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其卡爾·林奈的《自然系統》修訂和擴展版中,首次正式描述了群聚石鵖。他將其歸類於鶲科中的鶲屬,並創造了二名法學名Muscicapa tectes。[6]格梅林的記述基於法國動物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於1760年對「波旁島鶲」(Le gobe-mouche de l'Ilse de Bourbon)的描述和插圖。 [7]約翰·馬托伊斯·貝希斯坦於1802年引入石䳭屬,群聚石鵖隨之被歸入其中。該物種為單型,並沒有亞種。[8]其學名中,Saxicola來源於拉丁語「岩石」saxum加上「居住」incola;而tectes則是一個根據該物種的鳴叫創造的新拉丁語擬聲詞,參考了其在留尼旺克里奧爾語中的名稱「tec-tec」。[9]
群聚石鵖是普通石䳭超種的一員,但它在其中比較特殊,與其親緣關係最近的馬島石䳭同為非洲石䳭的島嶼衍生種,互為姐妹種[5]。其祖先可能在約200-250萬年前的上新世晚期,隨著該物種在非洲大陸的擴散,從撒哈拉以南非洲譜系中分化出來。[10]
Remove ads
描述
群聚石鵖身長12.5公分左右,體重11-14克。它具有性二態,雄性上半身為黑色,下半身為白色,同時還具有白色眉紋(偶有缺失)、半領圈和大覆羽斑,以及胸部大小不一的橙色斑塊[4];雌性與雄性的區別在於上體更偏褐色,下體色調更接近淺灰黃色,且通常缺少白色的大覆羽斑。其白色喉部和(通常為白色的)眉紋是與非洲石䳭最顯著的外表差異,後者的整個頭部包括喉部和眉紋都是黑色的。[9]
習性
群聚石鵖的食譜主要由小型無脊椎動物如毛蟲和其他幼蟲等構成,偶爾也會取食守宮和水果。通常從岩石、低矮樹枝或荒野灌木上捕捉飛行的或地面上的昆蟲,還可能在地面跳躍尋找獵物。[4]
群聚石鵖的鳴唱被描述為「響亮而獨特」,常在棲息時或垂直飛向在離地面幾米高的位置時發出。而鳴叫聲是一連串充滿激情的金屬音,聽起來像「tek-tek」[4],留尼旺克里奧爾語就使用其鳴叫聲來命名[9]。
群聚石鵖的繁殖期在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下旬之間[5],常在地面、植被叢中、有植被覆蓋的堤岸,或離地1-2公尺高的低矮樹枝或樹幹裂縫中築巢,由苔蘚、樹葉、莖稈和動物毛髮搭成。2003年曾發現幾個位於高於地面7公尺的鳥巢,這可能是由於引入的哺乳動物掠食者增加了地面巢的風險所致[3]。每窩產卵2-4枚(通常2-3枚)[3],呈淡藍綠色或罕有奶油色,帶有細小的棕色斑點;孵化期約為14天;雛鳥期約為13-15天。[4]
威脅與保護
群聚石鵖是IUCN認定的無危物種,1983年,種數量估計為180,000隻,1987年則認為「遠超10萬對」,而目前預計有10萬至50萬隻個體[1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