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留尼旺鵑鵙

山椒科鳴鵑鵙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留尼旺鵑鵙
Remove ads

留尼旺鵑鵙學名Lalage newtoni)是一種山椒科鳴鵑鵙屬的鳥類,為留尼旺特有鳥,但其棲息範圍已經僅限島嶼北部的兩處山林。雄性上體顏色深灰,下體則為淡灰色,而雌性上體為深棕色,胸前有橫紋。其種群數量持續下降,分布區域快速縮小,僅有16平方公里(6.2平方英里)左右,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評為極危物種,僅一場熱帶風暴就可能使這種鳥類滅絕。

快速預覽 留尼旺鵑鵙,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分類

黑白原鵑鵙

白腰原鵑鵙

黑原鵑鵙

黑頭鵑鵙

纓鵑鵙

灰鵑鵙

黑翅山椒鳥

留尼旺鵑鵙

模里西斯鵑鵙

2010年研究中山椒科的部分支序圖[2]

1676年時,布羅-德朗德(Bourreau-Deslandes)就曾報告了島上的「grive」;1717年,勒讓蒂(Le Gentil)描述了同一種鳥,文中稱這種鳥十分美味,很常見,並且會季節性在山地和低地之間進行垂直遷移;儘管在形態描述上有類似,但目前對於「grive」是否確實指代留尼旺鵑鵙尚有爭議。[3][4]

1865年,荷蘭博物學家弗朗索瓦·波倫在一篇筆記中首次正式描述了留尼旺鵑鵙,但當時只是謹慎地認為在留尼旺島發現了模里西斯鵑鵙[5]:530;而隨後在1866年,他親眼見過模里西斯鵑鵙後,認為當時描述的鳥類應為新物種,並正式冠以學名Oxynotus newtoni,其種加詞newtoni是為了表達對愛德華·牛頓英語Edward Newton的尊敬[6]。而Oxynotus這一屬名已經被尖背角鯊屬先行占用,於是威廉·勒特利·斯克萊特英語William Lutley Sclater於1914年提議將屬名改為Coquus(拉丁語意為「廚師」)[7],隨後在1960年時重新劃分為鴉鵑鵙屬[8]:184。2010年的一項研究認定部分原屬於鴉鵑鵙屬的物種與鳴鵑鵙屬的物種應屬同一分支,其中就包括留尼旺鵑鵙,其學名也應相應更改為Lalage newtoni[2]。但其實在1878年,理察·鮑德勒·夏普就根據阿道夫·伯恩哈德·邁爾英語Adolf Bernhard Meyer的考察記錄,將留尼旺鵑鵙歸為Lalage屬,直至1912年仍在使用[9]

留尼旺鵑鵙及其姐妹種模里西斯鵑鵙均起源於亞洲,兩者大約在135萬年前分化。[2]該物種為單型,無亞種[10]

Remove ads

形態描述

Thumb
位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雄性留尼旺鵑鵙標本

留尼旺鵑鵙是一種小型樹棲鳥,體長約22公分[1]。虹膜棕色,喙和腿黑色或藍色,具有性二態,雌雄羽毛顏色不同。雄性上體為帶有深黑色的灰色調,頜部、喉部灰白色,下體淺灰色,腹部中央、尾下覆羽和翼下覆羽為白色;眼先有黑色斑點,耳羽和臉側為暗灰色,眼下有白色斑點;翅膀黑色,覆羽邊緣有灰色,初級和次級飛羽邊緣和尖端呈白色;尾羽黑色,尖端白色。雌性則有多處不同,上體為紅褐色,臀部和尾上覆羽有暗淡的深色色橫紋,翼上覆羽(除小覆羽外)和飛羽深褐色,邊緣紅褐色,初級飛羽邊緣呈白褐色;下體為白色,有細密的暗色橫紋,胸部和脅部帶有黃褐色;具有明顯的白色眉紋。幼鳥與雌性相似;亞成鳥無完整描述,據推測與成年雌性相似。[11][10]

其羽色特徵與長嘴鵑鵙新幾內亞鵑鵙相似,有可能是趨同演化或共同祖先所致[10][12]:85

分布與生境

留尼旺鵑鵙主要出現於海拔1000—1800公尺之間,混合常綠亞熱帶森林的樹冠層,當前分布範圍僅限於留尼旺島北部的兩小片原生亞熱帶山地森林[11],偶爾會出沒於日本柳杉的種植園內[3],繁殖後可能會季節性地擴散至石楠荒原[10][12]:85。該物種曾在留尼旺島的適宜棲息地中廣泛分布,且在海拔800公尺以下亦有分布[10],其主要棲息地是島上首府聖丹尼斯附近的希科平原—阿富什平原重點鳥區英語Plaine des Chicots – Plaine d'Affouches Important Bird Area[13][14]

習性

留尼旺鵑鵙行蹤隱秘,不常鳴叫[3],尤其是在進食期間。為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1][12]:85

食性

留尼旺鵑鵙主要以昆蟲為食,如鞘翅目成蟲幼蟲(尤其是天牛)、鱗翅目的成蟲和幼蟲、蚯蚓等;曾主要以犀角金龜為食[6],但在棕櫚樹林被破壞後,該獵物也隨之滅絕。但有時也會取食本地榕屬Aphloia英語Aphloia屬樹木的果實[11][10]。這種鳥類主要在樹木上三分之二處覓食,偏愛在開闊的樹枝間活動,而避開低矮密集的植被,幾乎很少落地。在覓食時會清理樹葉、樹枝,緩慢移動、仔細觀察,並迅速做出捕捉動作;有時也會檢查樹皮和地衣,也可能不太熟練地在空中懸停以接觸樹葉。[10][3]

繁殖

留尼旺鵑鵙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在九月至次年二月,八月下旬便開始築巢,為期約一個月,一般可孵兩窩。繁殖期間有領地性,領地大小約6—8公頃。鳥巢小且不顯眼,呈杯狀,雌雄雙方共同建造,由樹枝、苔蘚、地衣和蜘蛛網構成,常位於樹頂附近的樹枝上,離地4—17公尺高。每窩產卵2-3枚,孵化期15—17天,育雛期20—23天;離巢時尚不能飛行,曾記錄到離巢34天後仍在接受餵食。育雛失敗主要是由於老鼠的巢捕食。[10][11][3]

鳴聲

該物種雄性的鳴叫聲有清脆的哨聲「tui tui tui」,因而在留尼旺克里奧爾語法語中這種鳥分別名為「titwit」和「tuit-tuit」[11][15],這種鳴聲在七到九月和一二月更為常見,又尤以日出日落前後一小時最為頻繁[3],此外還有多次重複的嘶啞驅趕聲「kek」。而雌性則會發出嘶啞的警報聲。兩性都會發出代表侵略的尖聲。[10][12]:85

現狀與保護

Thumb
一張留尼旺鵑鵙的插圖

一項研究指出,在人類抵達留尼旺島之前,約距今10000—3000年時,留尼旺鵑鵙的種群數量出現了一次下降,這可能是4500年前該地區長達數個世紀的乾旱或5000—3000年前富爾奈斯火山噴發所致[4]。1994年,留尼旺鵑鵙被分類為瀕危物種,但實際上這種鳥比預想的更加稀少。重新評估現狀後,確定其地位需要修正,並隨後在2008年將其提升為極危物種,目前是保護工作的重點。其分布範圍已經大幅縮小,僅有16平方公里(6.2平方英里)。其種群數量自1974—1991年保持較為穩定,約有120對;但隨後種群數量開始下降,2003—2004年繁殖季時鳴唱求偶的雄性僅100餘只,且雌雄比例失調,2007年繁殖對僅有25對;通過保護措施,繁殖對數量已經在2013年恢復到33對左右,但雌雄比例依舊懸殊,接近二比一,成熟個體的數量也在持續下降[1][11][3]

該物種極易受到森林火災或棲息地退化等災害的影響,以貿易和食用為目的的偷獵以及疾病也是主要威脅[11]野貓黑鼠褐家鼠外來物種會捕食這種鳥(主要是巢捕食),紅耳鵯可能會與其競爭食物與繁殖地[11],而如鹿這樣的食草動物也會破壞僅剩不多的棲息地。[13]

1999年時成立了埃克里特岩法語Roche Écrite保護區,面積約36平方公里,覆蓋了當時留尼旺鵑鵙95%的分布範圍,並採取了諸多措施,如:禁止採伐、控制外來植物、限制狩獵、限制旅遊活動、減少鹿的數量等,監控繁殖狀況,並積極宣傳垃圾的清理和回收。2005—2006年間保護區實驗性地通過投放毒餌、捕捉貓鼠等方式控制貓鼠數量,提高了雛鳥的存活率,隨後進一步擴大捕捉和毒滅的測試計劃。該物種的生存計劃中還包括將一些個體遷移英語Species translocation到島上其他適宜的棲息地,如長湖自然保護區法語Forêt de Mare Longue[16][1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