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番仔塭阿立祖廟
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大埕里番仔塭的平埔族與漢族風格融合的公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番仔塭阿立祖廟(臺灣話:Huan-á-ùn A-li̍p-tsóo biō),又稱海祖廟(臺灣話:Hái-tsóo biō)[1]:80。是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大埕里番仔塭的平埔族與漢族風格融合的公廨。祀奉「阿立祖」,以農曆九月五日為阿立祖聖誕千秋。其歸屬族群推測屬西拉雅族蕭壠社。現今廟體完工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

番仔塭為位於佳里街正西約三公里的部落,公廨位於部落東北方。早年佳里北頭洋、將軍角帶圍的蕭壟社民,會帶著祭品來此祭拜「阿立祖」。[1]:81近年來,吉貝耍居民會利用「孝海祭」前兩三天,來此「謁祖」,表示不忘本。[1]:214番仔塭會與北頭洋、角帶圍等聚落舉辦「番仔塭阿立祖聯合海祖祭」。[2]
歷史
七股地區早在清代則已幾乎是漢人開墾之地,日治昭和十年(1935年)總督府國勢調查七股庄的熟番人口數0人。學者段洪坤由此推斷七股地區早期應無西拉雅族部落在此,頂多只是蕭壠社民活動領域。至於為何有阿立祖信仰遺留於此地則無法考據。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劉斌雄採訪蕭壠社就紀錄此地番仔塭的阿立祖廟,至今尚存。[1]:81
據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劉斌雄〈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一文中,稱此地原為一港嘴,有水道通海,因常有破船事故發生,所以才設祠求神保佑。[3]:21而石萬壽所著《台灣拜壺民族》表示,此處原為港灣,有水道通篤加港,入臺江。公廨原在部落的東北處,為一小草寮。另據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出版的〈阿立祖廟誌〉稱,早年有一名喚為「阿海」(又稱「海祖」)者,率領族人登陸,將無人居住的地方拓殖為數十甲的魚塭,成為本地地名「番仔塭」。然而某年農曆九月五日,「海祖」不幸受災仙逝。後人為紀念「海祖」,就再現今廟址西北面埔尾溪邊,簡築草廟奉祀。[4]:60-61
1931年(昭和六年),設立磚造小廟宇,西側立「萬善堂」,奉當時受災殃而亡的眾孤魂。[4]:61劉斌雄的紀錄則是「萬善堂」係因大寮村(七股鄉)村民因座地不善,戰後才移至本地歸阿立祖管。[3]:21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1月,調查番仔塭貝塚的吳新榮經過此地,發現「可惜此有名的遺蹟,已大部漢化了」。[5]:256
1975年(民國六十四年),遷址重建,採馬背式建築。據《台灣拜壺民族》載,此時內立阿立祖神位,無壺甕。公廨內有石碑云:此地曾有北頭洋人海祖,受僱在此看守魚塭,不幸於九月五日遭雷殛升天。[4]:61
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6月,因原廟體風蝕日曬,且地勢低窪。面積狹窄。當地信眾倡議再度重建阿立祖廟。獲得碧宏建設公司(孔雀山莊)負責人薛敏雄贊助全部硬體結構。[4]:61完成廟宇彩繪、金爐、拜亭等設施。
Remove ads
宗教活動
劉斌雄在〈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記錄的活動有燒紙船習俗,在1960年代廟裡可點火拜阿立祖,然而以前是重檳榔、酒,香火是不用的。[3]:2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