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俄羅斯的俄羅斯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俄罗斯的俄罗斯化
Remove ads

白俄羅斯俄羅斯化白俄羅斯語Русіфікацыя Беларусі羅馬化Rusifikatsyya Byelarusi;俄語:Русификация Беларуси羅馬化Rusifikatsiya Belarusi)指俄羅斯語言文化的融合日益影響白俄羅斯社會的歷史過程,尤其是在20世紀。[1]

Thumb
在19世紀,位於格羅德諾的聖瑪麗亞教堂由原來的天主教風格被改造為俄式東正教風格,後於1961年被拆除。

在這一過程中,白俄羅斯的意識形態、教育、政治、宗教和公共生活中受到的俄羅斯影響明顯增多,常常與白俄羅斯的本土文化元素並行,有時甚至強勢於其本土文化。

Thumb
由上到下分別是1812年、1912年和2006年的波拉茨克,當地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於沙俄蘇聯時期被毀。
Remove ads

蘇聯時期

大規模破壞建築古蹟

Thumb
維索科耶的數百年歷史的修道院被改為倉庫。

如果說在19世紀初,維捷布斯克有12座維爾紐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那麼在沙俄和蘇聯統治期間,只有其中一件以重建的形式倖存下來。[2]

Thumb
捷爾任斯克的城堡和加爾文教會堂被蘇聯當局徹底摧毀

20世紀30年代,在反宗教鬥爭的號召下,蘇聯開始大規模毀壞各教派的宗教建築,其中許多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建築與紀念碑。由於這種破壞行為,蘇聯當局摧毀了維捷布斯克、沃爾沙、波洛茨克、阿姆斯季斯拉夫等地的古代修道院建築群。在莫吉廖夫,為了對該地進行「社會主義重建」,一夜之間炸毀了九座教堂建築。戰後時期,在恢復和重建的總體計劃的掩護下,對建築古蹟的破壞仍在繼續。白俄羅斯人的建築遺產在20世紀60至70年代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3]

Thumb
克列茨克的聖三一教堂,被蘇聯當局炸毀,該建築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
Remove ads

1920-1933年的語言政策

20世紀20年代,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進行了白俄羅斯化,其旨在擴大白俄羅斯語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使用。[4] 這與該國的領土面積擴張同時發生。1924年,莫吉廖夫維捷布斯克地區的土地被劃歸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6年,戈梅利列奇察地區同樣被劃歸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5] [6] 與此同時,大多數小學開始改用白俄羅斯語作為教學語言, 高等院校也逐漸引入了這一授課制度。 1924年的一項法令確立了該國四種主要語言(白俄羅斯語、俄語、意第緒語和波蘭語)的平等地位。[7]

根據1926年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80.6%的人口是白俄羅斯人,其次是猶太人(8.2%)、俄羅斯人(7.7%)和波蘭人(2%)。[8]1927年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第22條宣布白俄羅斯語為國家、公共和專業機構的主要語言,從此在民眾生活的各個領域廣泛推行「白俄羅斯化」措施。其中在教育領域,1926-1927學年,有92%的學校以白俄羅斯語授課。[9] 附近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例如斯摩棱斯克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擁有99所白俄羅斯民族學校。[10]

1933-1989年的語言政策

白俄羅斯化進程最終因俄羅斯化的重新重視而被終止,這是為了與蘇聯的政策保持一致,這些政策支持俄語在整個蘇聯的處於統治地位。[11][12][13][14] 史達林認為,隨著統一的全球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出現一種通用的語言,因為各國會意識到除本國語言之外,擁有一種各國共通的國際語言是有必要的。[15]

語言學副博士伊戈爾·克里莫夫(Igor Klimov)寫道:

布爾什維克國家在創造新社會和新人類的獨特歷史實驗中,將語言視為特殊操縱的對象,旨在實現某些非語言目標。從1930年開始,這些操縱的一個關鍵方面是加強俄羅斯對蘇聯其他民族文學語言規範的影響。這增強了蘇聯帝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同質性,抑制了他們的分離主義願望,促進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同化。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白俄羅斯語成為這一政策的犧牲品,其進一步發展不是受到內部需要或實際使用的影響,而是受到蘇聯國家內部動態的影響。[16]

1958年,政府實施了一項教育改革,賦予了家長選擇教學語言和決定孩子是否學習國語的權利。結果導致國立學校的數量和學生人數急劇下降。 [17][18]

1990年,白俄羅斯共產黨中央意識形態書記亞歷山大·庫茲明俄語Кузьмин,_Александр_Трифонович回憶道:

1958年,明斯克有八所白俄羅斯語學校。然而,當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教學語言的政策出台時,我們只收到了四名一年級學生家長要求用白俄羅斯語授課的請求。結果,這八所學校都決定改用俄語授課。[19] [20]

例如,1969年該國有30%的學生沒有學習白俄羅斯語,而在明斯克,這一數字高達90%。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歸因於學生家長更願意用一種更廣泛的語言教育子女,這種選擇將有助於學生未來在白俄羅斯國內外講俄語的中等專業和高等教育機構進行進一步教育,最終為更有前景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正如弗拉基米爾•阿爾帕托夫(Vladimir Alpatov)所指出的:

乍看之下,這導致了一種矛盾的情況: 許多白俄語學校得到上層的支持,但有時是出於惰性,下層則傾向俄語教育(不排除將白俄語作為一門學科的學習)。[21]

Remove ads

亞歷山大·盧卡申科時期

Thumb
2011年在首都明斯克,白俄羅斯語舊路牌(右)被俄語新路牌(左)取代。
Thumb
2019年人口普查數據,俄語(紅色)和白俄羅斯語(綠色)使用者的分布地圖。

20世紀90年代

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自1994年上台以來,極大地改變了該國的語言和文化政策,並在20世紀90年代致力於使白俄羅斯身份與俄羅斯的語言文化規範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22][23]

明斯克市1994-1995學年,58%的小學一年級學生以白俄羅斯語授課。1994年盧卡申科出任總統後,這類課堂的數量有所減少。到1999年,明斯克只有5.3%的小學一年級學生以白俄羅斯語授課。[24]

1999年的人口普查首次包含了有關語言實際使用情況的問題。[25] 人口普查顯示,雖然 73.7%的人口將白俄羅斯語視為母語,但只有 36.7%的人在家裡講白俄羅斯語。[25] [26] [27]這表明,儘管白俄羅斯語具有官方地位,但民眾的日常使用卻有所減少。

獨立初期,白俄政府努力在教育、媒體和政府領域推廣使用白俄語,[28] 這些努力在當時取得了初步進展。[28] 然而,在1995年全民公投將俄語定為官方語言之後,白俄語的使用率開始下降。[28]

Remove ads

2010年代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發起了一項被稱為「軟白俄羅斯化英語Soft Belarusization」的政策。[29][30][31]該政策旨在逐步增加白俄羅斯語的使用並降低該國的俄羅斯化程度。政府以此推動「白俄羅斯化」進程,重新審視本國的信息及文化政策,注重提升白俄羅斯語的地位。總統盧卡申科身體力行,開始使用白俄羅斯語公開演講。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台陸續推出白俄羅斯語節目,一些著名的外國影片也被翻譯成白俄羅斯語上映。白俄羅斯語圖書市場份額也得到提升,超過原先的10-12%。白俄羅斯甚至將國名的中文譯名更改成「白羅斯」,理由是「白俄羅斯」使很多中國人將白俄羅斯與俄羅斯混為一談。[32][33]該戰略標誌著白俄羅斯向加強文化認同的同時仍與俄羅斯保持緊密聯繫的方向邁出的重大轉變。

2016-2017學年,約有128,000名學生學習白俄羅斯語(占總數的 13.3%)。絕大多數白俄羅斯語學校位於農村地區,隨著農村人口外流至城市,這些學校因生源不足而逐漸關閉。白俄羅斯每年有約100所小型學校關閉,其中大多數使用白俄羅斯語教學,這些學校的學生有轉入俄語學校的趨勢。因此,這導致學習白俄羅斯語的學生數量不斷減少。[34]

在城市地區,白俄羅斯語學校只有7所,其中6所位於明斯克(2019年)。

更多資訊 白俄語學校數量, 學校總數 ...
Remove ads

2020年代

Thumb
舒米利諾區的農村公交站牌,由白俄羅斯語到俄白語再到俄語。

2020年代,白俄的俄化進程進一步加劇,主要原因是2020年總統大選後的政治動盪以及白俄羅斯捲入烏克蘭衝突[36]俄羅斯在此期間的支持促進了雙邊文化合作的加強。

這一階段,俄羅斯文化影響力在白俄羅斯藝術、教育、媒體等各個領域不斷增強,尤其突出的是俄羅斯文化人員的戰略性部署和俄羅斯文化中心的激增。[36]

由於地緣政治聯盟的影響,白俄羅斯與歐洲關係的疏遠進一步鞏固了與俄羅斯的文化聯繫。兩國之間的聯合項目和舉措繼續開展,聯合博物館展覽、戲劇合作和教育交流等活動更加頻繁。[36] 這些合作強調了白俄羅斯持續和深入地融入俄羅斯文化軌道。

白俄羅斯語的現狀

白俄羅斯語雖然被公認為國語,但與俄語相比,其在日常交流中的使用較少,而且作為教育和職業發展語言也並不享有盛譽。[37] 儘管在公共生活中使用有限,但白俄羅斯語卻擁有豐富的文學傳統和文化底蘊,瓦西爾·比考和烏拉吉米爾·卡拉特基耶維奇等著名作家的文學傑作便體現了這一點。[37] 人們繼續通過各種媒體,包括具有歷史意義的報紙《Nasha Niva英語Nasha Niva》和現代網際網路平台,努力復興和推廣白俄羅斯語。[37]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