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田 (選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田(英語:Pak Tin)是香港深水埗區議會曾使用過的一個選區,代號F18,1982年設立,2007年分拆,最後一任區議員為前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成員甄啟榮

快速預覽 白田 Pak Tin, 代號 ...

範圍

取消時選區範圍包括白田邨及鄰近偉智里的私人住宅樓宇,當時與其相連的選區有龍坪南山石硤尾選區。

沿革

白田選區首次出現於1982年香港區議會選舉[1],除第一屆(1982-1985年)為單議席選區外,至1994年之前一直是雙議席選區,範圍包括現有龍坪及上白田下白田選區。當時以白田邨人口最多,故以白田為名,結果1982年區議會選舉由無黨派夏兆光以1,293票多於851票的李殷熾、776票的革新會丘陵、557票香港公民協會連永茂,成為本區首任議員。

1985年區議會選舉白田選區成為雙議席選區吸引到四人參選,結果由時任市政局議員馮檢基所支持的譚國僑以4,296票取得首席,而加入了革新會夏兆光以2,266票而取得第二席連任,另外的候選人雷良賀得到743票,而李殷熾則有507票。

1988年區議會選舉白田選區繼續吸引到四人參選,譚夏二人繼續參選,另外代表民協的譚國僑帶領黨友沙美貞參選,第四名候選人為無黨派李錫波,結果譚國僑以2,229票連任,革新會夏兆光得到1,713票取得第二席,沙美貞以1,670票落敗,而李錫波則有658票。然而夏兆光其後被裁定違反《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而喪失議員資格,故於1989年4月20日舉行補選以填補其空缺,結果由沙美貞以1,746票擊敗694票的呂柏耀當選。

1991年區議會選舉本區吸引到三人參選,民協派出譚國僑及鄭學哲參選,對上無黨派的呂柏耀,結果由譚鄭二人以2,343及1,880票多於呂的1,404票當選。其後鄭學哲報稱健康理由向區議會請辭,故於1992年5月24日進行補選填補空缺,結果由民協甄啟榮以接近六成得票當選。

1993年港督彭定康推行政改方案,區議會全面實行單議席單票制,取消雙議席選區,並改由選區分界及選舉事務委員會制定各個區議會選區。當時白田選區在分拆出以澤安邨為主的澤安選區後,定為單議席選區,1994年區議會選舉代表民協的譚國僑轉到澤安選區,而本區則由同為民協成員的甄啟榮以1,537票多於對手自民聯呂栢耀的812票當選。

1999年區議會選舉代表民協甄啟榮以七成三得票勝過民建聯黃尉聰當選(2,690對965)。2003年區議會選舉,更只有民協甄啟榮報名而自動當選。

由於西九龍填海區(俗稱西九四小龍)及歌和老街近筆架山地區人口增加,原南昌五區、九龍仔(大坑東及大坑西)、白田及石硤尾區需要重劃以騰出議席予西九龍填海區範圍。2007年,選舉事務處將原本白田選區的範圍分拆,其中白田邨9、10、11、13座被劃入龍坪及上白田選區,而其他部分則劃成下白田選區。以便將分散在大坑東及又一村龍坪選區的平房及豪宅組合成為又一村選區,而這劃法被指以社區階級劃界。[2][3][4][5]

然而甄啟榮2006年因區內白田公共圖書館遷往石硤尾邨一事,與其所屬的民協鬧翻而退出,以無黨派身份參選改劃後的下白田選區。

Remove ads

歷屆議員

更多資訊 屆別, 議員 ...

歷屆選舉結果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更多資訊 政黨, 候選人 ...
Remove ads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