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衣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處觀自在菩薩(梵語:पाण्डरवासिनी,羅馬化:Pāṇḍaravāsinī,悉曇體:𑖢𑖯𑖜𑖿𑖚𑖨𑖪𑖯𑖭𑖰𑖡𑖱;音譯半拏羅婆悉儞),又名白衣觀音、白衣觀自在、白衣大士、觀音母、觀自在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屬於三十三觀音之一。漢傳佛教所廣泛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實為白衣觀音。
![]() |
她是觀音母、蓮華部母[1][2][3]與蓮華部主[4]。 在藏傳佛教則稱她為白衣佛母[5],為五方佛母之一。代表自性清淨法性與勝義菩提心而密號為『離垢金剛』。
在宋朝由施護所翻譯的《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中,相當於《無上瑜伽秘密集會怛特羅》中白衣觀音又名為『Ragarati』(愛染適悅女)代表「愛染清淨」[6]。
Remove ads
關於名稱
白衣觀音於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譯名:
白衣觀音的梵名為पाण्डरवासिनी(Pāṇḍaravāsinī),其中Pāṇḍara意為純白、乳白、白皙、潔白;Vāsin意為「居住於……之女」、「著……衣之女子」。因此白衣觀音於漢譯密教經典中也有「白處女」、「白衣女」的直譯。
關於白衣觀音的名字意義:
- 唐密大日宗:在密教大日宗的《大日經疏》解釋白衣觀音常在白蓮花之中而名為「白處」,亦名為「最白淨處」而出生「普眼」,因此白衣觀音即為產出蓮華部諸尊的蓮花部母。同樣在《大日經疏》也進一步解釋了「白」為『法界之體明白無染、法體離一切過錯,然而一切有情,皆同於妙法界者』,所以『白』亦是「大慈悲」的意思,滅除一切災厄,救苦救難,令眾生同入清淨無垢蓮華胎藏,即所謂『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 唐密金剛頂瑜伽宗:密教金剛頂瑜伽宗則將「白」解釋為「菩提心」具『勝義、行願、三摩地』三門分別之菩提心。
- 『行願菩提心』即白衣觀音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界無餘,普眼遍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以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利益眾生安住無上菩提,又於大悲門中以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救濟眾生,隨眾生願而給付之,乃至自己身命而不悋惜,令其安存,使令悅樂。
- 『勝義菩提心』即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導入萬行以入妙智海,白衣觀音活於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之中,不住生死亦不入涅槃,度一切苦厄。
- 『三摩地菩提心』即是觀自在奧祕瑜伽得「自性淨法性」。所謂三摩地是一種力量強大的精神境界中,能自在控制心靈活動因此離於煩惱纏縛出生智慧,能達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悟一切如來法身,證法界體性智。
形象

在善無畏所翻譯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與由善無畏講述、一行所記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皆將蓮華部母白衣觀音之形象為髮冠覆白色純帛,全身襲純素衣,左手持蓮花[7]。
不空所譯的《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則記載蓮華部族母白衣觀音的形象為頭上至身披有布帛,並以蓮花的藤蔓裝飾身體、右手持真多摩尼寶能心願隨求實現,左手施與願印[8]。在不空所翻譯的其他佛經中亦可見到白衣觀音不同的持物,例如《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中,白衣觀音左手持棒或持羂索,右手執於般若梵夾[9]。白衣觀音持般若梵夾表為『蓮華部母白衣明」能夠息災,具有滅罪息災、滅苦息災、除難息災、障礙息災而世、出世悉地成就,因此要修觀音法門必定要修白衣觀音真言。
不空與善無畏的譯文,對於蓮華部母白衣觀音形象皆為全身披帛,對於持物則有不同。
日本佛教台密承澄所編撰《阿婆縛抄》也記載「右手持般若梵篋,左手持羂索」又說她非常柔軟、慈悲,有求必應。不空譯《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大約在天寶十二年(753年),不空譯經的時代大約在705年至744年之間,因此大約可以推測白衣觀音在中國的信仰最晚在六、七世紀已萌芽,這與密教在中國流行的時間相當。後世看到許多髮冠披白帛、全身襲白衣、結跏趺坐的白衣觀音女性菩薩形像皆源自蓮華部母白衣觀音。
Remove ads
在宋代密教經典《佛說瑜伽大教王經》中她的形象為六臂三面,面各三目一切裝嚴。右第一手作無畏印,第二手持金剛杵,第三手持箭,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數珠,第三手持弓,結跏趺坐觀想。並說白衣觀音菩薩,降甘露雨及雨珍寶,能作最上增益之法。此六臂三面白衣觀音之形象傳入西藏後,成為了藏密薩迦派所信仰的本尊『六臂度母』[10]。
密教與顯教主張的女身轉男身成佛不同,密教主張女性也能以女身成佛[11],而為女身如來。依《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主張父母所生肉身,能夠即身成佛[12],這是密教承認女身如來的緣由[13]。不像歧視女身[14]的顯教認為女性不能以女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15]
密教信仰
日本真言宗主張『所有的觀音菩薩皆由蓮華部母白衣觀音所隨機應化、出生,她是一切觀音之本尊』。日本真言宗僧覺禪所著《覺禪抄》記載:「白衣觀音其形慈悲柔軟,如是天女著白色青羅衣,頭髮上覆白帛,或有頂戴阿彌陀尊,左手持念珠,右手持印文,足下踏白蓮。又舉有左手持印鑰,右手持楊柳枝,或立於二蓮花上,右手執念珠,左手作蓮花指印。」
《白寶口抄》解釋「白衣觀音為大息災之主,所以手持楊柳,拂去一切不祥和災難。」以白衣觀音為本尊祈請息災增福壽之密法,白衣觀音法或白處尊法。
在華人地區所傳白衣大士神咒所云「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可謂是唐密白衣觀音作為息災本尊之餘緒。
由於白衣觀音她是蓮華部母,所以弘法大師描述白衣觀音形象柔和表大慈大悲。現在所見到的騎龍、鯉魚、楊柳等觀音形象,全都是白衣觀音演變而來。
西藏密教無上瑜伽續稱白衣觀音為白衣佛母作為「女性身的佛陀」,她是無量壽如來的『鑠乞底』[16]。
白衣佛母代表五大中的火大表示為大愛染慈悲,她也代表淨化五蘊中的「想蘊」成為「妙觀察智」,由她的心中發出妙觀察智光引導眾生開悟。
Remove ads
註腳
來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