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鱀豚科

鯨類的一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鱀豚科
Remove ads

白鱀豚科學名:Lipotidae)是一個古老的齒鯨演化支,分化自太平洋中的原始海豚,唯一繁衍至近世的物種是生活在長江水系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但其自20世紀後半葉以來,受中國工業和漁業活動的嚴重侵害而種群數量急劇衰減,被認為於21世紀初滅絕[3][4],這意味著白鱀豚科已不再有現生種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屬 ...

被歸入白鱀豚科的史前物種包括原白鱀豚Prolipotes)與副拉河豚Parapontoporia),前者根據1981年在中國廣西桂平鬱江左岸發現的一塊下頜骨化石命名[5],推測生存於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1],為白鱀豚科已知最早的種類。

白鱀豚科在齒鯨中相當孤立,與它最親近的鯨類可能是一個不確定的化石物種「Lophocetus pappus」,該物種被歸於假定的史前海豚分支肯氏海豚科[6]

Remove ads

確立過程

DNA 測序技術未成熟前,學界基於形態學生態學研究,將世界上幾種具長吻、中部癒合、眼睛退化等特徵的小型齒鯨,歸納為淡水豚類,包括恆河豚白鱀豚亞河豚拉河豚,除拉河豚棲居於海洋外,其他幾種淡水豚均生活在淡水裡。學界一度認為淡水豚類互為近親,但對白鱀豚的分類長期存有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它應歸屬哪一

1918年美國動物學家、白鱀豚的命名者格里特· 史密斯· 米勒(Gerrit Smith Miller)在比較了白鱀豚和亞河豚的頭頸骨後,認為二者是近親,將白鱀豚置於亞河豚科(Iniidae,也稱亞鱀豚科)[7]。後又有學者將白鱀豚劃歸恆河豚科(Platanistidae,也稱鱀豚科)或拉河豚科(Pontoporiidae,也稱海鱀豚科、弗西豚科),還有學者將幾種淡水豚都併入恆河豚科,稱之為淡水豚科,也稱淡水鯨科、喙豚科、河豚科[8][9]

1970年代末,中國的白鱀豚研究工作立項後,南京師範大學周開亞牽頭的學者,對白鱀豚的歸屬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他們認為,米勒依據的只是一個有缺損的頭骨和7塊頸椎,其結論受到材料不足的影響。周開亞等人採集了多個白鱀豚樣本,和其他淡水豚的骨骼、內臟仔細比對,發現差異顯著,將研究結果撰成《白鱀豚的骨骼和分類位置》《白鱀豚的胃》兩篇報告,摘其要點總結為《白鱀豚研究的新進展》一文,發表於1978年的《南京師大學報》,首次建立了白鱀豚科(Lipotidae)。[8]

1981年周開亞等人發表研究報告《白鱀豚的腸》,再次指出白鱀豚和其他淡水豚的主要區別:

  1. 白鱀豚的腸為體長之12.5-14.9倍。恆河豚為3.6-4.9倍。亞河豚為19.0-20.0倍。拉河豚的腸為其體長之24.0-37.3倍。差異非常之明顯。
  2. 恆河豚和拉河豚的肝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本部的始端;而白鱀豚則開口於十二指腸球部。
  3. 白鱀豚的肛扁桃體發達程度介於亞河豚和恆河豚之間。在拉河豚的肛管部未發現有肛扁桃體。[10]

1982年周開亞向國際學界發表中國的研究成果時指出,淡水豚的分類持久未定論,原因在於研究大多局限於顱骨,而中國學者對淡水豚類的胸椎、肢骨等做了全面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遠超出一般哺乳動物科與科間的區別,足以證明它們來自不同的演化支。1984年周開亞、李悅民伯爾尼大學解剖醫學研究所合作,對兩頭亞河豚標本的消化管進行解剖研究,並與其他淡水豚比較,發現消化管是淡水豚類分化最顯著的器官,四類淡水豚的構造互不相同,進一步證明它們各自代表一個支系。1989年8月周開亞在羅馬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獸類學大會」上宣讀論文,詳細闡述了淡水豚類的區別和相互關係[8]。然而,IUCN 在1991年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仍將白鱀豚設為拉河豚科的亞科[9]

1999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光和周開亞發表報告《淡水豚類分子系統發生的研究》,文中闡明:通過比較淡水豚類的 DNA 序列,證實它們的差異已達科級。分子研究顯示,恆河豚類比白鱀豚類、亞河豚類和拉河豚類更接近齒鯨系統發生樹的基底,是淡水豚中最早分化的一支,屬恆河豚總科(Platanistoidea);其他三類淡水豚則是海豚形類(Delphinida,舊稱海豚下目)向海豚總科(Delphinoidea)進化途中分出的早期旁支;其中,白鱀豚較早分化,也可視為一個總科級的支系,即白鱀豚總科(Lipotoidea);隨後分化的是亞河豚和拉河豚,二者組成亞河豚總科(Inioidea)。白鱀豚與亞河豚總科組成海豚總科的姊妹群,並與海豚總科一同組成海豚形類,這表明白鱀豚、亞河豚、拉河豚與海豚鼠海豚獨角鯨等海豚總科的關係相對親近,而與恆河豚卻十分疏遠。[11][12]

2002年周開亞發表《白鱀豚系統發生位置的研究》一文總結道:「在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之後,淡水豚類是並系的,淡水豚類的4個現生分別屬於4個獨立的科,白鱀豚類至少是一個科級的階元,這3點已經成為鯨類學家的共同認識」。[13]

2004年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以及周開亞主編的《中國動物志· 獸綱第九卷》正式將白鱀豚單列為一科[14]。白鱀豚科是現生哺乳動物中唯一由中國人命名的科,也是20世紀在現代鯨類中唯一新建的科,更是20世紀在哺乳綱下確立的最後一科[9]

Remove ads

系統發生

白鱀豚科與其他齒鯨類群的分化關係[15]。符號「†」表示已無現生種類。

齒鯨小目 Odontoceti

異鄉鯨科 Xenorophidae

Ashleycetidae

Mirocetidae

Agorphiiae

短鼻鯨科 Simocetidae

祖鯨科 Patriocetidae

懷佩什海豚科 Waipatiidae

鯊齒鯨科 Squalodontidae

抹香鯨科 Physeteridae

小抹香鯨科 Kogiidae

中新河豚科 Eoplatanistidae

劍吻海豚科 Eurhinodelphinidae

異海豚科 Allodelphinidae

角齒海豚科 Squalodelphinidae

恆河豚科 Platanistidae

喙鯨科 Ziphiidae

白鱀豚科 Lipotidae

肯氏海豚科 Kentriodontidae

拉河豚科 Pontoporiidae

亞河豚科 Iniidae

亞加海豚科 Albireonidae

海牛鯨科 Odobenocetopsidae

獨角鯨科 Monodontidae

鼠海豚科 Phocenidae

海豚科 Delphinidae

Remove ads

下級分類

更多資訊 屬, 種 ...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