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涪陵區城北,是一座水下遺址博物館,機構上隸屬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博物館展覽區域淹沒於長江之下40公尺,通過91公尺長的電梯與地面相連,水下則展示素有「水下碑林」之稱、歷史跨越1200年的白鶴梁石刻。作為全球範圍內第一座無需潛水即可在原址參觀文物的水下博物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屢獲國內外工程及文物保護方面的獎項,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歷史
白鶴梁原是長江中的一個天然石梁,舊稱「巴子梁」,隨著長江的沖蝕現已被分為數段。由於白鶴梁的題刻能追溯到唐代的廣德二年(764年),留存至今的石刻歷史年代則橫跨北宋開寶四年(971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63年,記載了自唐代1200年以來72條枯水記錄,以及歷代若干文字記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水文及藝術價值,被稱為「水下碑林」。[1][2]
1994年,隨著三峽大壩修建工程的啟動,當地的水平面將上漲至完全淹沒白鶴梁石刻。為保護文物,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葛修潤提出了採用「無壓容器」方案修建一座水下博物館供遊客參觀的方案,並在2002年得到重慶市人民政府召開的專家認證會的認可,以及國家文物局的批准[3]。2003年2月13日,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正式開工,歷時6年建設完成。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1][4]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個水下遺址博物館,素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其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亦被認定為國家4A級景區、全國水情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5][6]。在國內外,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工程諮詢成果二等獎、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一等獎,以及菲迪克工程項目獎優勝獎等榮譽。[7]
Remove ads
建築
博物館模型
通往博物館的電梯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全館建築面積4833平方公尺,占地11333平方公尺。建築內分地面陳列館和水下參觀區兩部分,展陳面積4580平方公尺[5][6]。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水下參觀區淹沒於長江水下約40公尺,採用「無壓容器」法對石刻進行保護,具體方法是通過在白鶴梁原址建立密閉容器,往其中灌入過濾後的清水,從而使保護容器的內外壓力平衡。相比於意圖完全將石刻於長江水隔絕的「水晶宮」方案來說,無壓容器法極大提升了保護容器的穩定性,還降低了建設的成本;此外,該方案輔以耐腐蝕材料保護、不燃電纜材料、內部LED光芯照明系統、水下循環水系統和動態檢測系統等,確保石刻在水下的觀賞性穩定性。同時,容器中間開闢了一條供遊客參觀的廊道,以91公尺長的電梯與地上展區相連,科考人員亦可身著潛水服進入其中進行近距離考察。[4][8][9]
展覽
地面展廳門口的白鶴梁石魚刻為白鶴梁18尾石魚中最大者,該石魚並非切割自白鶴梁,而是與白鶴梁題刻相對獨立存在[10]
透過水下參觀區的觀察窗看石刻
博物館的地面陳列館分為序廳、展廳和科普互動區,其中展廳共有四個主題,分別是「生命之水——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觀測」「長江之尺——白鶴梁題刻的科學價值」「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的人文價值」和「三峽明珠——世界首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通過歷史沿革、水利意義、人文底蘊和保護歷程四方面介紹白鶴梁及博物館。地面展廳還主要展覽一些無法就地保護的石刻圖片與拓片。[5][11]
水下參觀區則由斜坡廊道、水平廊道和參觀廊道組成。斜坡廊道即為長91公尺的電扶梯,遊客在乘坐扶梯下到水下的過程中,能通過聲光電技術觀賞到水下復原場景;水平廊道長150公尺,其內通過展板及多媒體展覽的形式展示長江魚類及船舶文化知識;參觀廊道則通過一個寬約1公尺、厚約0.5公尺的鋼製艙門與水平廊道連接,為60公尺長的環形走廊,內部通過23個圓形觀察窗,對遊客展示淹沒水中的白鶴梁實況。[5][11]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