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皇帝萬歲,將死之人向你致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皇帝萬歲,將死之人向你致敬(拉丁語:Avē Imperātor, moritūrī tē salūtant)[註 1]是一個拉丁語格言,在蘇埃托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中有引用。[1]:21.6據載這一格言出自公元52年孚喀努斯湖(拉丁語:Fucinus Lacus,英語:Lake Fucine)中參與海戰表演(naumachia)之人,這些人都是囚犯刑徒,被迫在模仿水戰為戲的戰鬥中相互搏殺至死,而他們當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面前說出此言。根據蘇埃托尼烏斯的記述,克勞狄這時向他們回復道「也不一定」(Aut nōn)。

成語中有多處寫法歧異,如第一個詞「Avē」一作「Have」[註 2],前者語法正確;還有使用其他詞語如「Avē Caesar」及「Moritūrī tē salūtāmus」等,[2]後一歧異使得動詞的人稱發生變化,[註 3]意義轉為「我們將死之人向你致敬」;[3]15世紀文獻中,克勞狄的回覆一作「祝你們好運」(Avete vos)。[4]
此成語日後風行於世,但其於羅馬歷史中並不見別處有任何記錄,歷史學家對其究竟是否有用作敬禮存有懷疑。此成語更可能是被判死刑的囚犯刑徒在絕望中所發出的籲求,屬於例外,之所以被羅馬的歷史學家記錄,部分可能在於克勞狄對倖存者作了大規模的緩刑,此事並不多見。
Remove ads
史料文獻
总结
视角
有關的史料來自三名羅馬的歷史學家,皆生於公元52年事發之後。其中蘇埃托尼烏斯(約69年至75年間-130年後,有關作品大略作於公元121年)[5]和卡西烏斯·狄奧(155至164年前後-229年後,有關作品大略作於200-222年)[6]記載了有關事件,且引用了此成語;塔西佗(約56-117年,有關作品大略作於98-117年前後)[7]提及此事,但沒有引用成語。
本成語現世最早的記錄來自蘇埃托尼烏斯的著作。下文拉丁文本帶有揚音符(apex),以便識讀:
...quín [Claudius] et émissúrus Fúcinum lacum naumachiam ante commísit. Sed cum próclámantibus naumachiáriís: 「Have imperátor, moritúrí té salútant!」 respondisset: 「Aut nón,」 neque post hanc vócem quasi veniá datá quisquam dímicáre vellet, diú cúnctátus an omnés igní ferróque absúmeret, tandem é séde suá prósiluit ac per ambitum lacús nón sine foedá vacillátióne discurréns partim minandó partim adhortandó ad pugnam compulit. Hóc spectáculó classis Sicula et Rhodia concurrérunt, duodénárum trirémium singulae...[註 2]
而正在要放出孚喀努斯湖中水之前,他(克勞狄)還組織起了一場海戰表演。然而參戰的人大喊道:「萬歲,皇帝,他們那將要死去的人向您致敬」,這時他回道:「也不一定」,之後那些人就全都拒絕相鬥,堅持認為他們已經獲得了赦免。當此時皇帝猶豫片刻,考慮將他們用火焰和刀劍消滅乾淨,然而最後他從御座上躍起,沿著湖邊跑起來,步態踉踉蹌蹌、滑稽可笑,他就這樣勸誘參戰的人投入戰鬥,半是威脅半是許諾。這場大戲有一支西西里艦隊和一支羅得島艦隊參與,各帶十二艘三層槳船……[註 2]
同一事件也載於卡西烏斯·狄奧的著作中,此人是羅馬執政官而兼歷史學家,用希臘文寫作。在其《羅馬史》卷60中卡西烏斯寫道:
克勞狄構思起在某個湖中呈現海上戰鬥的慾念,於是,在湖周圍造起木牆、立起看台之後,他召來了巨量的民眾。克勞狄和尼祿盛裝軍服,阿格里皮娜身穿美麗的克萊密斯,[註 4]用金線織成,其他的觀者各自恣意打扮。將要參加海戰的人是判有罪的犯人,每邊五十艘船,一側按「羅得島」的風格,另一側則「西西里」。開始他們集合到一起,用這樣的方式共同向克勞狄訴說:「萬歲,皇帝!我們將要死去的人向您致敬」(χαῖρε, αὐτοκράτορ· οἱ ἀπολούμενοί σε ἀσπαζόμεθα)[3]而這種做法怎樣都無益於救他們的命,他們得到戰鬥的命令,和先前一樣,這時他們就只在對手的防線上逡巡,儘可能不傷害對方。這樣一直持續到參戰的人被迫要互相消滅對方為止。[註 5]
Remove ads
成語中核心動詞「致敬」的人稱在上述兩篇文獻中有不同。蘇埃托尼烏斯的引用中其為第三人稱複數(salūtant,「他們/那些人致敬」),卡西烏斯的引用中其為第一人稱複數(ἀσπαζόμεθα,「我們致敬」)。此外部分則拉丁文和希臘文的表達同義。
一些文獻中,克勞狄的回覆作「Avēte vōs!」(祝你們幸運),似乎有祝福之意。《羅馬十二帝王傳》於1470年出版於羅馬和1471年出版於威尼斯的幾個版本存世最早,其中均作「Avēte vōs」,這一寫法到十九世紀仍有採納,如鮑姆加登-克魯西烏斯(Baumgarten-Crusius)1816年版中所見。[8]卡爾·路德維希·羅特(Karl Ludwig Roth)在其1857年的版本中則選用質量更佳的抄本,其中以九世紀的墨米烏斯抄本(Codex Memmianus)為主,這一抄本是蘇埃托尼烏斯作品中現存最古的版本。[4][註 6]於是羅特將記載中克勞狄的回覆改為「Aut nōn」。[4]約翰·C·羅爾夫(John C. Rolfe)將兩種回復都作記錄,將其描述為「克勞狄許多無力的笑話中間的一個,參戰者們自己假作將它理解出了在戰鬥中不用冒生命危險的意思」。[9]唐納德·凱爾(Donald Kyle)則描述道這句回復很可能是嘗試著講俏皮話。[10]約瑟夫·派克(Joseph Pike)在對羅特版的文本所作注釋中表示:
「Avēte vōs」這一材料來自十五世紀的手稿和出版版本。這一情況中皇帝只是在回禮而已。然而字面上(他回復)的意思是「祝你們好」「祝你們安全」或者「祝你們無恙」,角鬥士們就理解成了放他們走。[4]
巴西爾·肯內特(Basil Kennett)在1820年的著作中則將「Avēte vōs」這一回復描述成殘忍的打趣:「他們樂意將它(回復)解讀成善意的行為、是准他們活命,這時他(皇帝)馬上叫這些人明白它(回復)是出自相反的行為理念,既歸於野蠻的殘暴,而又麻木不仁。」[11]
Remove ads
克勞狄是羅馬帝國儒略-克勞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自卡利古拉於公元41年被禁衛軍暗殺後開始統治帝國直至其本人於54年去世。按蘇埃托尼烏斯,克勞狄其人盛愛此類搏鬥之戲。[10][註 7]據說其在角鬥比賽之後曾與百姓人群一同站起,對戰士不加節制地給予褒揚;[1]:12又曾受到批評,因其在行刑期間也不離開競技場,不合貴族的習慣。
克勞狄也主持過許多新創的賽會。甫一掌權,克勞狄即安排在其父尼祿·克勞狄·德魯蘇斯的生日舉辦角鬥以為父增光。[1]:11為紀念其本人即位,每年還有年度角鬥,在裁判官大營舉辦,正是克勞狄開始被擁立為帝之處。[1]:21
克勞狄還舉辦百年大祭典(Ludi saeculares)以紀念羅馬建城八百周年,百年大祭典為宗教節慶,由克勞狄的叔祖父帝國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恢復。按老普林尼,克勞狄還至少一次親身參與狩獵表演,當時他與禁衛軍步兵隊開拔往奧斯提亞港與網羅其中的虎鯨相搏。[13]
這類公共娛樂活動種類多樣,從兩名角鬥士之間的廝殺一直到大規模的、可能有上千人喪命的賽會。所謂「海戰表演」(羅馬人又稱其為「海船搏鬥」,navalia proelia)屬於後者,是大型而血腥的戰鬥大會,景象壯觀,用許多船隻組織上演,在大湖或者灌水的競技場中舉辦。其中戰爭俘虜和死刑犯人肩負任務,為娛樂大眾而表演海戰、拼殺至死。這些被選中參戰的人有「海戰表演士」(naumachiarii,複數)的稱呼。
不同於角鬥表演,海戰表演不常舉辦——一般只有在慶祝重要的大事時,才會組織這類活動。[14][15]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儒略·凱撒曾在小尾地(Codeta Minor)舉辦六千人參戰的海戰表演,其地是台伯河畔一片沼地,[16]在戰神廣場附近,有草形如馬尾,凱撒如此是為慶祝其第四次獲授凱旋式的勝利。[14][17]:39卡西烏斯·狄奧則記載第十任皇帝提圖斯舉辦的兩次海戰表演,均在弗拉維大圓形劇場的開幕慶典期間舉辦,其中有一場役使三千人表演雅典同敘拉古之間的戰爭;[12]:66.25之後繼位的圖密善也舉辦過一場海戰表演,按狄奧記載「幾乎所有參戰的人都死了,觀眾也死了許多」。[12]:67.8
克勞狄舉辦海戰表演,是為慶祝在孚喀努斯湖修築的排水工事和農地開墾工程得以落成。孚喀努斯湖是義大利最大的內陸湖,由火山口形成,[18]長19千米,位於中亞平寧山脈群峰之間,距羅馬城80千米。工程耗時十一載才得以完成,用工三萬,[1]:20工程中削平一座山丘、建築一條4.8千米的地下水道以將湖泊聯通至利里河。[19]據美國百科全書,這一地下水道號稱「羅馬最偉大的隧道」,[20]也是類似隧道中最長的一條,直到1876年弗雷尤斯鐵路隧道建成通車才將其超越,[21]不過克勞狄的建設工程一開始未竟全功。[22][23]又按塔西佗《編年史》記載:
因為這項工程令人銘記的偉大之處要讓更多的賓客觀瞻,一場海上戰鬥就在湖裡組織起來,循之前奧古斯都所辦壯觀大會的例子——儘管動用的是輕型艦船,人力也更少……[19]
在2008年所出版的一部塔西佗《編年史》中,有腳註提到「刑徒的數量如此之多(按塔西佗和其他文獻有19000人),很有可能表示掃空了各行省乃至羅馬和義大利的囚犯,然而即使從這種假設出發,這樣的數量,如弗里德蘭德所論(ii,324)也暗示了有許多不公正的判罪」。
按塔西佗(事發約五十年後)的記錄:
克勞狄準備了三層槳船、四層槳船和一萬九千名鬥士:他將召來的人以浮筏圈住,這樣除了指定的點外,不留逃生之處,然而中間又留有足夠的空間供鬥士表現駕船的膂力、舵手的技藝、艦船的衝擊、還有戰鬥中的慣常之事。浮筏上駐紮有禁衛軍的連隊和騎兵隊伍,廁身胸牆之後,從牆上可以操縱弩炮和投石機:湖剩餘的部分則有海軍鎮守,乘在甲板船上。湖岸、丘巒、峰頂組成了一種劇場,立刻擠滿了不可思議之多的民眾,他們從臨近的城鎮受到吸引而來,還有些人從國都而來,或是出於好奇,或是出於對帝王的尊崇。皇帝他身著華美的軍裝大氅,阿格里皮娜穿黃金編織的克拉密斯,坐在不遠處。這場戰鬥雖然是在罪人之間發生,卻以勇者的精神相搏;而在流了許多鮮血之後,他們才得以免於屠戮。[19]
羅馬時期的引用
1939年,德克薩斯大學的H·J·萊昂(H. J. Leon)在《美國文獻學學會會刊》中考察了這一敬禮。[15]他發現其得到描繪和渲染的範圍廣布「與羅馬古時有關的眾多作品之中,因此已成為羅馬一條最知名而最常援引的傳統」。不論通俗還是學界的文章,都將此句看作角鬥士向皇帝通常所作的致敬辭。然則「沒有其他古代來源提及角鬥士的致敬,而此處例子中本句全不是角鬥士所作,而是海戰表演士所作」。文中提到的認知流傳甚廣,甚至在學界亦然,其中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在歷史學家熱羅姆·卡爾科皮諾(Jérôme Carcopino)1940年所作書籍《古羅馬的日常生活:帝國全盛時的人民與羅馬城》(La vie Quotidienne à Rome à l’Apogée de l’Empire)。作者是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兼勒阿弗爾大學與巴黎大學教授,同時是羅馬法蘭西學校校長,書中引用了這一成語,並以生動而詩意的筆觸描寫了角鬥士列隊經過皇帝進入羅馬鬥獸場時「憂鬱的致敬」。[24]
在查閱過與公元52年這場海戰表演相關的文獻資料後,萊昂發現,[15]參戰者不是角鬥士,而是服刑的死囚,他們的命運即為屠殺(occidioni),無可變易。湖泊用浮筏圍繞,以防大規模出逃,還包圍有「禁衛軍的精銳士卒,步兵騎兵俱備,用防衛牆保護,武裝有弩炮和投石車,遠處載有海軍的艦船預備行動,如此鞏固之」。他總結道這並非尋常的敬禮,而基本可謂就是一次偶發事件,在特定的場合下,被判死刑的絕望刑徒大規模地懇請施予同情或者開恩,而:
綜合三處記載,有充足的理由假設認為,這些刑徒被判刑將死,他們用「Morituri te salutant」向克勞狄乞援,這並非通常正式的敬禮,而是一種呼籲,只在那一次儀典場合下才得以使用,是希望得到皇帝的同情。當皇帝回道「Aut non」,他們將皇帝的話理解成意為「aut non morituri(也不一定死)」而暗示著赦免——蘇埃托尼烏斯所言「quasi venia data(如同施恩)」——而拒絕戰鬥,最終卻或屈從於皇帝的堅求或屈從於武力,乃勇敢地相搏,直到倖存者得到容許不再進一步殘殺為止。
我的結論是,綜上,論及引用甚多的角鬥士的敬禮,毫無證據可言。僅有的兩處古代來源出自蘇埃托尼烏斯與狄奧,提及的並非角鬥士而是海戰表演士,為一群被判死刑的人,即使是這些來源,所指向的也是一特定的事件,其事的情形表明,所謂的敬禮連海戰表演士通常的敬禮也不是。[15]
阿蘭·貝克(Alan Baker)大略同意以上觀點,表示「沒有證據表明這是角鬥士中通用的舉動。就我們所了解的而言,這一成語唯一一次使用是在克勞狄舉辦的一次賽會上」。[25]保羅·普拉斯(Paul Plass)提到「若此成語並非常用的套話,則難明其為何或如何能用於這一儀典場合上。另則若此句為克勞狄也許意欲聽到的話,其扮演皇帝妙辭的供給管道將更為自然了,皇帝的妙辭卻描繪出他無人能敵的愚拙」。[26]普拉斯又評述此句拉丁文本的深遠影響和希臘文本的第一人稱,提到戰士的表現和回應「似為花招,符合競技場內能影響寬大之行的規則」。[26]
唐納德·凱爾(Donald Kyle)同意沒有其他文獻記錄任何其他語境下「所謂角鬥士的敬禮」之說,又「這裡它也不是真角鬥士發出來的」。他們被當作生貨看待,並非角鬥精英,不過俘虜和注定要死的犯人而已,這些人一般是要戰鬥到全部被殺為止。當敬禮或者說呼籲失敗,他們被堅決逼迫著互相殺害時,
表現得積極一些、發明冒充角鬥士的敬禮,然後好好搏鬥,就算這些人的地位是犯人,還不專業,就算他們本來都將要滅亡,不論這些,他們還是劍走偏鋒,將自己變成了一天真正的角鬥士。所以有些人活了下來。[10]
他總結道「文獻提到這次事件,一部分的原因可能在於這在競技場裡是不常見的事——一次大規模的、安德羅克勒斯式[註 8]的緩刑」。[10]
Remove ads
現代時期的引用
上文傳述的故事在20世紀廣為人知,可以肯定在蕭伯納1912年的戲劇《安德羅克勒斯和獅子》中有所引用,事在劇中基督徒即將面對獅子時,成語作「您好啊,凱撒!那些將要死去的人向您致敬」(Hail, Caesar! those about to die salute thee),而皇帝回復道「祝待會好,朋友們」(Good morrow, friends)。在今人對羅馬習俗的看法中本句已經根深蒂固,同樣也帶入了當代文化,其用例包括:空軍飛行員如約翰·利魯(John Lerew),[27][28]其傳記標題也是《我們將死之人》(We Who Are About to Die);[29]兩部二戰時期的戰爭片,其標題均為《Morituri》;[30][31]約瑟夫·康拉德1902年所作經典小說《黑暗之心》;[註 9]詹姆斯·喬伊斯所作小說《尤利西斯》;[32]另有1980年代的流行音樂;[33]視頻遊戲的配樂;[註 10]經過同行評審的醫學研究論文標題;[34]加拿大某任議員的處女演說;[35]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期間的市場評論;[36]還有與古羅馬時代相關的現當代藝術、[註 11]虛構作品、[37]非虛構作品、詩歌等等,[38]不一而足。
《那些將死之人向你致敬——Morituri Te Salutant》是鬥獸場樂隊(Colosseum)的出道專輯,由Fontana廠牌在1969年發行,其為融合爵士的先驅之一;[39]《對那些將要搖滾的人(我們向你們致敬)》(封面記作《對那些將要搖滾的人》)是澳大利亞硬搖滾樂隊AC/DC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33]洛夫克拉夫特在1919年底所作短篇小說《老臭蟲》中也出現過這句話。
Remove ads
參看
- 古羅馬軍事
- 古羅馬奴隸制
- 劍與涼鞋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